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的对峙进入关键时刻。袁绍派遣大将颜良南下,欲一举攻破曹军防线,直取白马。曹操则将最信任的关羽推到前线,命其为先锋迎敌。关羽不负所托,策马冲入重重敌阵,直取颜良首级,瞬间斩杀于马下。此战不仅打破了袁军的声势,更是解除了曹操的燃眉之急——白马之围因此而解。曹操心中大喜,立刻上表汉献帝,为关羽请封爵位。汉献帝随即加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从此以后,这一封号成为关羽一生最为珍视的荣耀象征。
然而,讽刺的是,当刘备在数十年后自立为汉中王,并加封关羽为“前将军”时,关羽却显得意兴阑珊,甚至拒绝受命。他曾公开表示,自己不愿意与“老卒”黄忠同列,态度颇为坚决。若不是当时的使者费诗善于言辞,以巧妙言语劝解,刘备恐怕会当场陷入尴尬境地。为什么关羽在“汉寿亭侯”时表现出极高的荣耀感,而在刘备的封赏面前却心生不满?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深层缘由?
一、被误读的“汉寿亭侯”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汉寿亭侯”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东汉,列侯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个等级。县侯的封地可达百里方圆,乡侯统辖范围更大,而亭侯的封地仅有数个村落大小。所谓“汉寿亭侯”,实际上是以“汉寿”这个地方为名的亭侯,“汉”在此是地名,而非朝代。很多人误以为这是带有“汉朝”之意,其实大谬。
虽然亭侯是列侯体系中的最低等级,但对关羽而言意义非凡。第一,他以一场大战功便获封侯爵,这在汉代历史上相当罕见。要知道,西汉名将李广征战一生,却因种种原因终身未能封侯,可见当时封侯之难。关羽出身寒微,却凭借一战便获得此等殊荣,自然倍感珍视。第二,在蜀汉集团内部,能如此早获封侯者屈指可数。刘备在196年被封为宜城亭侯,而张飞直到公元209年才获爵;诸葛亮更是要等到刘禅即位才获封侯。关羽可谓走在前列,其荣耀可见一斑。第三,更重要的是,“汉寿亭侯”是正统的汉献帝所赐,而非蜀汉政权内部的自封。即便蜀汉自称正统,在当时人眼里,献帝的诏封无疑更具合法性。
二、关羽“拒封”的真正原因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随即设立前、后、左、右四将军,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手握荆州军政大权。从职务上看,这是蜀汉最高军职,地位极其显赫。然而,《资治通鉴》记载,关羽却因黄忠同时被列为四将军之一而愤然不满,直言“吾岂能与老卒并列”,当场拒绝接受。若不是费诗机智劝说,局面或许会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事实上,关羽与黄忠并无个人恩怨。黄忠早年随刘备入川,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更是功勋卓著。关羽心知肚明,所谓“不愿与老卒同列”,显然不是因为小肚鸡肠。那么,他的真正用意何在?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关羽借此机会为赵云鸣不平。赵云虽长期被外界视为刘备的贴身护卫,但历史上他屡立战功,尤其是长坂坡单骑救主、截击东吴战船两次救下幼主刘禅,可谓功高无比。然而在此次分封中,赵云仅得“翊军将军”的杂号职位,远不及黄忠、马超等人。这显然与他的实际贡献不相称。作为刘备的元老部将,关羽或许正是通过拒绝受封,来暗示刘备对赵云的不公。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可能是关羽与刘备“唱双簧”的政治安排。刘备分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四将军,其实是平衡蜀汉内部的不同势力:关张代表嫡系,黄忠象征荆州旧部,马超则代表新降的西凉势力。在这种格局下,赵云只能暂时退居二线。关羽的“不满”,既是一种政治信号,也是一种表态:提醒众人,蜀汉的根基仍在嫡系元老手中。
综上所述,关羽对“汉寿亭侯”的推崇,既是因为其封号来之不易、正统而珍贵;而他对刘备所赐“前将军”表现出的拒绝,则是复杂政治格局下的一种象征性举动。表面上是与黄忠争位,实际上却是为赵云鸣不平,更是刘备内部政治平衡的一环。这段历史背后,隐藏着关羽骄傲又深情的一面,也折射出蜀汉政权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