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张辽”,位列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一生征战无数,战功卓越,是曹魏数一数二的将才。曾在合肥之战,率800将士冲击孙权十万大军,险些活捉孙权,威震逍遥津。后世对他在战场上的果敢与冷静评述层出不穷,仿佛一位善于以小兵力撬动大局的智勇之将。公众不禁要问:如此厉害的张辽,曹操为何不让他去对付后来逐渐强盛的刘备政权呢?
其实不难理解,在曹操的早期军事眼光里,大敌一直是赤壁后尚未真正消散的孙权。即便公元214年,刘备已夺得西川、势力初成,曹操仍然维持对孙权的南征态势,不断对江东施压;他从未对蜀汉主动出手,反而长期以东吴为主要对手。如此缜密的对外棋局,使曹操对东吴的重视程度远超对蜀汉的直接对抗。既然孙权始终是曹魏的心腹大患,曹操自然会让像张辽这样的良将去对付东吴,以在前线形成威慑与克制,避免东吴对曹魏西线造成更大压力。
到了215年,孙权终于按捺不住,主动进军,但在逍遥津之战大败而归。这次失败让张辽在东吴方面的声誉更上一层楼;他逐渐形成了一套对付孙权的作战套路,偏重奇袭与心理威慑,往往以少胜多。吴人对他的称呼几乎等同于一道阴影——有张辽在,哪怕兵力悬殊,孙权也不敢轻举妄动。孙权还在私下发出评价:“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张辽在曹魏东线的影响力日益显著,知人善任、善于调配资源的曹操更不会让他分神去对付刘备。
再看大局,曹魏并非没有一支强大西线的主力军队。夏侯渊、张郃等名将也在西线纵横,曹魏对人才的储备从来不缺乏。若要每一支都由某一位名将去长期驰骋远征,显然并非高效之策。张辽的才华与灵活性,恰恰需要在东线、边缘反应快速,而不是让他整日奔波于西线或跨越大小战区。换言之,曹操在兵力部署与战场需要之间,已经形成一套对张辽的极其慎重的调配思路:让他在最能发挥优势的地方站住脚跟,而不是让他成为多线无谓的远征者。
更深层的原因,似乎还包含人情与顾虑。张辽当年随吕布被擒,后来又被刘备在危难时救出,两人之间并非毫无私交。张辽也与关羽私交甚密,这使得他对刘备的态度,会在内心产生更复杂的情感与道德冲突。曹操若强行让张辽去对付刘备,难免让这位心系旧友情、与刘备有特殊关系的将领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出于对人臣情面的体量与个人情义的体贴,曹操宁愿另寻合适的兵力与策略,而不把张辽置于尴尬的对立之中。于是,张辽继续在对东吴的战线中发挥作用,成为曹魏对孙权稳固防线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