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总督
在清朝九大总督当中,东三省总督的存在时间最短。原因在于东北原本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属于皇室直辖范围,因此早期并没有实行像关内那样的行省制度。这里主要由八旗驻防,最高长官是盛京将军,清廷并未设立督抚机构。直到“闯关东”的大潮兴起,关外人口逐渐增多,东北的开发与治理才慢慢接近关内的模式。尤其是清末时期,沙俄与日本等列强在东北不断扩张势力,威胁加剧。为应对这种局势,清政府才决定在东北推行行省制度。1907年,在徐世昌等人的推动下,清廷设立了东三省总督,以取代盛京将军,徐世昌也因此成为首任总督。此后共经历三任,分别是徐世昌、锡良和赵尔巽。作为最后一任总督,赵尔巽是地道的东北人,出身铁岭。他对清廷极为忠诚,常自比伯夷、叔齐,甚至将青岛比作“首阳山”。在辛亥革命后,他淡出政坛,转而主持《清史稿》的编纂,这部书在1927年出版,成为中国史学的重要成果。他的学术贡献极大,甚至张作霖也因受其提拔而敬重他。
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可谓清朝最显赫的职位之一,自雍正元年设立起,历时187年。直隶作为京畿之地,地位极其重要,因此担任此职者往往是朝廷重臣,甚至常兼任北洋大臣,权力与影响力远超二品衔所示。历任74人,99次任职,其中不乏名臣名将,如李卫、刘墉、曾国藩、李鸿章等。李鸿章尤其突出,三次任职累计长达24年,几乎主导了清末北方政务。最后一任直隶总督是张镇芳,他仅代理了10天就因清朝覆灭而离任。此人是袁世凯的心腹,后期曾参与张勋复辟,但失败后弃政经商,转而投身金融业。他虽在政治上并无高见,但在地方教育事业上颇有建树,声誉不俗,最终于1933年病逝。
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历来被称为“最肥差”,因为其辖区包括江苏、安徽与江西三地,特别是江南经济发达,盐政与税收占全国一半。此职位从康熙四年设立到清朝灭亡,历时247年,共98任,历任者多为重臣,如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其最后一任为张勋,他在1912年仅署理了不到20天的总督职务,清朝便宣告灭亡。张勋虽已进入民国,却依旧留辫子,被称作“辫帅”。1917年,他发动“丁巳复辟”,拥立溥仪再登皇位,但不久便失败,成为历史闹剧。晚年他退隐天津,1923年病逝,溥仪甚至赐谥“忠武”,显示了其忠于清廷的形象。
四川总督
四川总督的设立并不稳定。最初只是为了便于对大小金川的用兵,乾隆十四年才专门设置。其后因战事平息,职位一度撤并,直到同治年间才重新设为专缺。历任不多,只有23任20人。最后一任总督是赵尔丰,他正是赵尔巽的弟弟。赵尔丰任上爆发了四川保路运动,他奉命镇压,并调动湖北新军入川。结果湖北兵力空虚,武昌起义顺势爆发,直接引发辛亥革命。四川随即响应革命,赵尔丰试图复辟清廷却失败,最终被杀,年六十六岁。他的命运堪称清末动荡的缩影。
闽浙总督
闽浙总督的起源可追溯到顺治初年,当时设福建总督,兼辖浙江。后期因行政划分反复,一度分设福建与浙江总督,直到乾隆三年才固定为闽浙总督。相比其他总督辖区,其存在感并不高。最后一任总督是满洲正白旗人松寿。1911年福建新军起义,他率旗兵抵抗,最终兵败,在绝望中吞金自尽,可算是以死明志。
云贵总督
云贵总督统辖云南与贵州,自顺治年间就已设立,首任是降清的明末重臣洪承畴。其历史悠久,权责重大,尤其在西南边疆事务上影响深远。历任77人,其中名臣如阿桂、福康安、林则徐等都曾担任。最后一任总督是李经羲,李鸿章的侄子。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并未遭遇过多责难,反而在北洋政府任职,甚至一度当上国务总理,但仅维持数日便下台。晚年病逝于上海,享年65岁。
湖广总督
湖广总督的名称源于古代“湖广省”,后拆分为湖南、湖北。清廷多次改设,一度称川湖总督,或湖北湖南总督。历史上最著名的湖广总督是张之洞,他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其末任为瑞澄,满洲贵族,武昌起义就在他任上爆发。他仓皇逃亡,最终客死日本,清亡后才回国,几年后病逝,享年52岁。
两广总督
两广总督资历同样悠久,历任者多掌握南疆军政大权,兼任南洋大臣,统辖广东、广西及通商事务,是与北洋相抗衡的重要派系。最后一任张鸣岐,镇压过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后,他投靠袁世凯,晚年更成为日伪政权的帮凶,最终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死于民愤,结局颇为凄凉。
陕甘总督
陕甘总督因西北多有战事,长期掌握重兵,是清廷的重要军政职位。历任中有年羹尧、岳钟琪、左宗棠等著名将领。最后一任是满洲人长庚,他在逊位诏书颁布后便平静离任,没有掀起波澜。1914年去世,享年71岁。
综上所述,清朝灭亡后,九大总督的最终结局各不相同。有的殉国,有的退隐,有的改投新政府,也有人因忠清而声名流传。这些人的命运,折射出王朝兴衰与历史变迁的剧烈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