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最大的对手就是曹魏的权臣司马懿。历史上,两人多次在战场上交锋,诸葛亮善于谋略,不断主动出击,而司马懿则以谨慎和坚忍著称,始终坚持守势,避免与其正面硬碰。表面上看,诸葛亮似乎在数次交战中略占上风,但从全局来看,司马懿始终掌握主动,不论是应对诸葛亮的军事压力,还是后来对付曹爽,他都展现了极强的耐心与冷静。最终,他先后熬过了曹操、诸葛亮等一代英杰,在曹魏掌权,为孙子司马炎日后篡位建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诸葛亮与司马懿不仅是战场上的对手,更是身份相似的托孤重臣,某种意义上如同“知己”。那么问题来了:若诸葛亮也能长寿,他是否会像司马懿那样,最终取而代之,掌控天下呢?
事实上,在刘备去世后,就有人劝说过诸葛亮更进一步。例如与他一同被托孤的李严,名义上是大汉天下兵马大元帅,统辖内外军事,他便曾私下给诸葛亮写信,劝他接受“九锡”,进而称王。《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李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所谓“九锡”,是历代权臣在篡位之前必经的一道仪式。自王莽以来,凡是有意取代帝位的权臣,往往先受封为王,再获“九锡”殊礼,这便意味着具备“准皇帝”的资格,之后便顺理成章登基称帝。面对李严的提议,诸葛亮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以回信回应,言辞间透露:如果自己能平定魏国,复兴汉室,那么所谓“九锡”与王爵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诸葛亮留下的《出师表》来看,他确实把“兴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然而问题在于,这封洋洋洒洒、情真意切的奏章,却未必真正打动了刘禅。当时的刘禅已是二十多岁的皇帝,在位五年,却仍要“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甚至被要求“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一个为君之人最基本的决断力,竟仍需要丞相耳提面命?这无论如何都耐人寻味。如果刘禅确实资质平庸,那说明诸葛亮多年辅佐未能真正培养出一位合格的君主;若刘禅其实有一定能力,那诸葛亮对皇权的掌控就显得过于压制。毕竟,“辅政”不应变为“摄政”,本应以“辅”为主,而不是越权干涉。
后世多将刘禅称作“扶不起的阿斗”,但从他在诸葛亮去世后所表现出的政治智慧来看,这种评价并不完全公允。刘禅立即对丞相权力进行拆分与制衡,停止了长期耗费国力的北伐,显示出他对国家局势并非毫无主见。尤其是诸葛亮在任内提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把相府与皇宫并列,实际上已将自己地位凌驾于君主之上。这严重违背了封建君臣的名分制度。而在军事上,诸葛亮还建议将自己心腹向宠担任禁军统领,替代原本由赵云掌握的职位,更进一步将皇室的安危置于自己掌控之中。这些举措,都让人不得不思考:诸葛亮是否真的全心全意只为辅佐刘禅?
事实上,在刘备心中,能够独当一面的重臣并不止诸葛亮一人。但随着关羽、张飞等核心人物相继去世,刘备临终时才将重任托付给诸葛亮。正是这一托孤,造就了诸葛亮对蜀汉几乎全方位的掌控。然而从他掌权的方式与种种迹象来看,如果诸葛亮能像司马懿一样长寿,继续稳居权位数十年,那么他最终走上篡位之路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换句话说,他未必会在名义上篡汉,但在实权层面,他已经无限接近于真正的“蜀汉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