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邓艾和钟会联合攻破了蜀汉,成功完成了曹魏数十年都未能解决的难题。两人可以说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邓艾,他被认为是直接促使蜀汉灭亡的第一功臣。邓艾的这一伟大成就,实际上与钟会的支持密不可分。
如果没有钟会的帮助,邓艾能够顺利灭蜀并非易事。当时,钟会亲率魏军主力在剑阁与姜维展开对抗,牵制了姜维的大部分兵力。正因如此,邓艾才得以从阴平小道悄然突破,成功出其不意地攻占蜀汉。姜维虽然极力抵抗,但因为心力交瘁,根本无法调兵应对邓艾的偷袭。若没有钟会的主力困住姜维,邓艾很可能会面临被姜维分兵围困、甚至死于阴平之地的命运。可以说,若非钟会的精心策划与出兵配合,邓艾难以单独完成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
因此,蜀汉的灭亡,绝不能把功劳完全归于邓艾一人,这对钟会不公平。在这场大功劳的背后,钟会无疑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蜀汉灭亡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然而,邓艾灭蜀汉后的结局却并不如意,反而充满了悲剧色彩。因其居功自傲,邓艾在魏国朝廷中树敌众多,最终遭到钟会等人的诬陷。司马昭下令将其逮捕,并将其押送往洛阳的途中,邓艾被与其有仇的将军田续所杀,惨死在途中。而钟会,在收编了诸葛绪、邓艾的部下,壮大了自身实力后,逐渐心生野心,最终想要反叛争夺天下。可惜他的企图没能成功,最终被胡烈之子胡渊所杀。
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如果钟会没有背叛,而是与邓艾一起回到魏国,这两位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司马昭又是否会容忍他们呢?司马昭真的会放过邓艾和钟会吗?
让我们先来探讨钟会的结局。如果钟会和邓艾一起回到魏国,按照当时的情况,他的命运仍然充满悬念。钟会一直是司马昭的得力谋士,被誉为司马昭的“张良”,智囊人物。在魏国决定伐蜀时,其他许多大臣都持反对态度,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唯有钟会坚定支持,最终促使司马昭下定决心发动了伐蜀之战。钟会无疑是司马昭最信任的心腹,立下了重大的功绩。因此,如果钟会没有背叛,回到魏国,他理应会得到高升和奖励,但问题在于,钟会的野心逐渐膨胀。在蜀汉灭亡之后,他积累了大量的权力,手握二三十万大军,逐渐对司马昭产生了不满,想要争夺权力。司马昭注意到钟会的变化,因此在钟会到达成都时,司马昭便开始警觉,并将兵力集中在长安,防止钟会的异动。
自古以来,“君疑臣,臣必死”,这一点从韩信、彭越等历史人物的结局中可见一斑。因此,即便钟会没有造反,回到魏国,司马昭也未必会容忍他如此强大的权力。司马昭不可能让一个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人继续活跃在魏国的权力中心。可以预见,钟会即便没有叛变,也很难逃脱被司马昭清除的命运。
再来看邓艾的结局。虽然邓艾是由司马懿亲自提拔,并且深得司马家信任,但他出身贫寒,缺乏强大的后台。在邓艾立下了灭蜀大功后,魏国的许多高官和武将心生嫉妒之情。众多贵族和公卿,怎能容忍一个出身低微的将军,凭借一己之力超越了他们的风头?这些人定会在司马昭面前不断进谗言,抹黑邓艾。当一个人说邓艾的坏话时,司马昭可能不以为然;当两个人说时,司马昭或许会有所疑虑,但当越来越多人纷纷指责邓艾时,司马昭就难以不信了。正如古人所说,三人成虎,邓艾的结局几乎已经注定。司马昭对邓艾的心生不满,也加剧了邓艾的危险,最终他难逃被除掉的命运。
综上所述,邓艾和钟会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们的结局都因权力斗争和司马昭的不信任而走向了悲剧。两位英才的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复杂与残酷,也折射出历史中对于英雄的无情与冷酷。
上一篇:上海 进入“赛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