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的主力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分为三个师,分别是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旅,四个团的编制。根据这个编制,八路军的主力步兵团共有12个,其中包括第685团、686团、687团、688团、715团、716团、717团、718团、769团、770团、771团和772团。除了其中的2个团被留下来驻守在陕甘宁地区,其他10个团则被派往了抗战前线。这些步兵团大多是由红军主力改编而成,因此其战斗力相当强悍,然而这些团的番号却并没有保持统一,部分团在抗战中期便消失了,尤其是第685团和第686团,它们在抗战的后期几乎难觅踪影。
这些团番号的消失,并非因为部队本身解散,而是因为八路军在发展过程中,原来的部队不断进行分编和扩充。新的部队番号不断涌现,而旧的番号有时被舍弃。譬如第685团和第686团并未完全解散,而是在执行任务时启用了新的番号,并且扩充了新的部队,从而废除了旧的团番号。
以第685团为例,早在1937年平型关大战后不久,便第一次进行了分兵。此时,曾国华指挥的第2营和第1营的4连组成了一个独立的支队,脱离了原有的团主力,开始独立作战,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了著名的曾国华支队。曾国华支队最初只有一个加强营,但它源自红五团,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旅级的支队,并在后期成为了红军的主力之一。在其后,这支部队中的一个连队还成为了晋察冀四分区的尖刀部队,后来更成为了晋察冀主力第5团的一部分。
当第685团分出一部分主力后,剩下的部分继续保持红军的基本阵容,恢复了第2营的建制,并保持了原有的战斗力和装备,重新整编为齐整的部队。1938年10月,为了执行“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第685团接到命令,由晋西出发,执行远程作战任务,深入到苏鲁豫皖边区,开展游击战争,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
为了执行这项任务,第685团没有沿用原有的团番号,而是改称为“苏鲁豫支队”。原来的第1、2、3营分别改为第1大队、第2大队、第3大队,总兵力达到了2700余人。第685团最初源自红二师,历史可以追溯到叶挺独立团,并且它凝聚了多支红军主力部队的精锐力量。在分出红五团后,老红军的基础仍然很强,依然保留了不少老部队的干部和建制,成为我军当时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部队之一。
接到命令后,苏鲁豫支队开始了长达半个多月的行军,先后从晋西开至晋东南的屯留县进行集结。1938年12月初,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副参谋长左权等高层领导亲临部队,慰问并指导工作,为士兵们进行了动员,并详细布置了即将执行的任务。
12月10日,苏鲁豫支队开始出发,并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行军后,于年末到达了苏鲁边的微山湖西岸的丰县和单县地区,进入湖西地区。对于大多数红军战士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辽阔的大平原,之前他们大多在山地中进行战斗,因此在平原上的行军和作战经验不足。部队在平原的行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经过专门研究后,才逐渐适应了平原作战的特点。
抵达湖西地区时,局势异常复杂,日伪顽杂力量在此混战。当地的武装力量——挺进支队,面临着严重的敌人压迫,情况极为危险。尤其是盘踞在丰县的伪军王献臣部,其气焰嚣张,屡次残害群众,给人民带来了极大困扰。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苏鲁豫支队决定先解决王献臣部。
王献臣部的兵力虽有四个团的番号,但实际上其总兵力不足千人,三个团的主力驻扎在崔庄。苏鲁豫支队的战术部署是:第1大队从东向西进攻,第3大队的两个连从北向南攻击,其余两个连与两门炮部署在崔庄以南,切断敌人退路;第2大队则负责警戒和掩护支队后方的安全。支队的特务连、侦察连、工兵连和炮兵连也沿北向南推进,另外,骑兵连在崔庄周围活动,以清除残余敌人。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王献臣部最终被全歼,约800人阵亡。王献臣本人负伤后逃脱,但被围困在城外,未能成功逃脱。当时,县城的日军也派出约100余人,伪军300余人试图前来救援,但在我军的有效阻击下,他们的援兵未能成功。
此次战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当地群众,战士们的士气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后,苏鲁豫支队的兵力迅速扩充,短短时间内便新增了近千名新兵。加之战斗中缴获的国军遗弃的武器,部队的装备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缴获了大量步枪、冲锋枪、机枪等武器,使得支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到了1939年10月,苏鲁豫支队统计其一年以来的战果,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包括3025支步枪、188支驳壳枪、41支手枪、38挺轻机枪、8挺重机枪、26支冲锋枪和6门迫击炮。这些武器的来源不仅包括战斗中的缴获,还包括民间收集和反击伪军获得的武器。到1939年春,苏鲁豫支队的兵力和战斗力已经大大增强,原先的3个大队增加了4个新大队,并且成立了多个游击大队。
1939年4月,苏鲁豫支队主力南下,在萧县改编成游击第7大队,同时还成立了地方武装的第5大队。到1939年6月,苏鲁豫支队完成了整编,重新组成了三个主力团,并且每个团的建制已由营级提升至团级。全支队的总兵力已达到8869人,经过这次整编,部队的规模比南下时扩大了三倍以上。
到1940年,苏鲁豫支队的变革已基本完成,成为了新四军第3师第7旅的主力之一。此后,苏鲁豫支队成为了新四军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