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都知道,项羽在秦末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武力值爆表,推翻秦朝他功不可没。可奇怪的是,他最后自封的是 “西楚霸王”,而不是 “皇帝”,这背后到底有啥故事呢?今天咱就来唠唠。
先说说这 “西楚霸王” 是啥意思哈。这霸王,可不是普通的王,他是所有诸侯王中的老大,比一般诸侯王地位要高那么一点,但又不像皇帝那样是绝对的天下共主。项羽这么称呼自己,也表明了他在当时诸侯中的独特地位。
那项羽为啥不称帝呢?这里面原因可不少。我觉得,从他的出身来看,影响就特别大。项羽出身楚国贵族,项家世代为楚将。在他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是传统贵族教育,脑子里根深蒂固的是分封制那一套观念。你想啊,周朝搞分封,天下也延续了八百年呢,在项羽心里,说不定觉得分封制才是正道。而秦始皇搞的那套皇帝集权制度,二世就亡了,秦国宗庙都没了,这对比之下,项羽就更倾向于分封,觉得这样国家能长治久安,他可能压根就没把称帝这事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这就是他骨子里的老贵族思想在作祟。
再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秦末农民起义,那可是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局面。虽说名义上有个义帝熊心,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熊心就是个摆设,没谁真把他当回事。熊心不过是楚国王室后人,论出身,韩、赵、魏、齐那些诸侯的出身也不差,各方势力谁也不服谁。而且,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后,楚国义军差点就全军覆没了,还是刘邦、吕臣一起帮项羽稳定住了局势,所以项羽在楚国内部也不是说一不二的。这种乱糟糟的政治环境下,项羽称帝的法理依据就严重不足。没有大家都认可的理由称帝,他也不好贸然行事。
还有一点,项羽虽然打仗厉害,武力值爆棚,但他的兵力其实并没有达到能立刻剪灭所有诸侯的程度。要知道,秦国灭山东六国,那可是几代国君花了上百年时间才完成的,秦始皇不过是运气好,成了最后摘桃子的那个人。项羽是新崛起的势力,而且他还杀了义帝熊心,这事儿让诸侯们对他很忌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不分封诸侯,而是强行称帝,那些反秦的义军很可能马上就会联合起来,组成反楚联军,到时候一场大战不可避免,项羽也没把握能赢,所以他只能选择分封诸侯,先稳定局面。
另外,我感觉项羽不称帝和他的个人理念也有关系。他怀念春秋时期的霸主,像齐桓公、晋文公那些人。在他看来,当一个霸王,担负起维持国与国之间秩序的责任,就已经很不错了。霸王平常不干预各国内政,只在特殊时期出面维持下秩序,大部分时间管好自己的国家就行,这和皇帝事事都要管、要做所有领土的主人完全不一样。项羽可能觉得这种霸王模式更符合他心中理想的政治秩序。
从民众基础方面来说,当时的老百姓刚经历了大一统的暴秦弊政,不仅没享受到大一统的好处,生存环境反而比诸侯统治时代更恶劣。像修长城、建驰道、骊山陵墓这些工程,都是征集天下之力完成的,可把老百姓害苦了,所以天下百姓对大一统都有点畏惧,六国遗民更是怀念过去自己的国家。在这种民众情绪下,项羽如果称帝,推行大一统,不一定能得到百姓的支持,说不定还会引起民愤,这也是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而且啊,项羽没有儿子,即便称帝,他死后这江山也面临分崩离析、诸侯互相争霸的局面。与其这样,还不如多封几个诸侯国,让他们互相牵制,说不定还能维持住西楚的地位呢。
对比一下刘邦,刘邦能称帝,和项羽的情况完全相反。刘邦是项羽分封的诸侯,他造反成功,深知分封不称帝的弊端。而且刘邦出身草根,本就没有贵族思想的束缚,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当皇帝,那句 “大丈夫当如是也” 就体现了他的野心。楚汉争夺天下的时候,主角基本就是楚汉两方,在这个过程中,汉军已经灭掉了项羽分封的好多诸侯,刘邦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能保证自己称帝后的独尊地位。再加上刘邦特别擅长蛊惑人心,他的约法三章深得老秦人拥戴,连秦国根基关中的百姓都支持他,可见他和手下处理内政的能力很强,能让百姓体会到好处,自然就得到了百姓的支持。所以说,刘邦能在楚汉战争结束后称帝再分封,而项羽在反秦战争刚结束时却不能称帝,这都是由他们各自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不得不说,项羽不称帝而搞分封,在当时的情况下,也许是他能做出的最佳选择了。从后来的历史看,刘邦称帝之后,在大一统帝国内也还是实行了部分分封。所以,咱们不能单纯地说项羽这么做就是蠢,他也是在自己的认知和视野范围内,做到了他认为最好的程度,这也说明项羽其实也是有他自己的智慧的。
好啦,关于项羽为啥自封西楚霸王不称帝,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觉得有意思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愿您往后的日子,干啥都顺风顺水,财源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