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革命年代的元帅,人们往往会想到1955年被正式授予“十大元帅”称号的那十位革命英杰。诸如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赫赫有名的将领,都是这份荣耀的获得者。这十位元帅中,除了山西籍的徐向前和广东的叶剑英外,大多数都来自湖南、湖北以及四川地区。然而,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和摇篮的陕北,竟然没有一人被列入其中。
因此,有不少人开始热议,如果要在陕北的革命先烈中推选一位元帅,刘志丹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不仅是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而且在2009年还被评为百位对新中国革命事业有突出贡献的革命英雄之一。许多人都支持将他尊称为陕北的元帅。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如果真的要选出一位陕北的元帅,谢子长这个名字会更为合适。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1897年,谢子长出生在陕西安定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在当时算是较为殷实的,有三个兄弟,而他是家中最小的一个。那个时代,虽然清朝尚未灭亡,但国家早已风雨飘摇,积贫积弱。《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频繁签订,割地赔款成为常态,老百姓生活困苦,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别提供孩子上学了。
清王朝覆灭后,列强依旧虎视眈眈,中国如同一块无人看管的肥肉,任人啃噬。长久被压迫的民众,在无望和苦难中渐渐麻木,失去了反抗的勇气。少年时期的谢子长便立志要驱逐外侮、振兴中华,他坚信通过“读书”和“教育”能够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让他们重新焕发生机。
后来,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更坚定了他的信念。当时,谢子长还在西安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寒假期间回家与家人团聚。父母和兄长都很高兴,准备了丰盛的接风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谢子长讲述学校中的趣事,逗得长辈们哈哈大笑。家人也告诉他家乡和村里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情。
谈话间,话题自然转到了县长身上。大家纷纷议论这位县长如何鱼肉乡里、欺压百姓。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谢子长开始深入群众中调查县长的种种恶行。他发现,县长有个哥哥,虽然没有正经职业,却被安排管理县里的粮草仓库,这个职位肥缺十足。县长哥哥通过低价收购百姓的粮草,再高价卖出,赚取了大量差价,填满了自己的私囊。
遇到不愿出售粮草的村民,他便以“不配合官府办事”为由,随意抓人入狱,威胁其家属,直到对方屈服。类似的压迫行为层出不穷,百姓怨声载道。谢子长将这些罪证一一收集,写成控诉书递交到府衙。
但官场如同一潭死水,这份诉状石沉大海。谢子长几次请求面见府台,均遭拒绝。无奈之下,他只得求助学校老师,最终校长杜斌丞出面施压,案件才被迫受理。面对铁证如山和上级的压力,县长哥哥被严惩,县长本人也被罢官,民众终于舒了一口气。
这件事之后,谢子长越发迫切地希望通过办学“教育救国”,改变腐败官场风气。然而,他很快认识到单靠办小学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当时,陕北榆林地区有一位大军阀井岳秀,被称为“榆林王”,他与张作霖结拜,掌控地方,纵容手下兵士横行霸道,强征滥调,老百姓苦不堪言,根本无力供养子女上学。
这现实像当头棒喝,彻底唤醒了谢子长的思想。他认识到,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只有拿起枪杆子,武装斗争才是出路。于是,1922年秋,他考入阎锡山创办的太原学兵团,开始系统学习军事知识。
随后,他接触了列宁主义和新兴的救国思想。1925年冬,经白超然等人介绍,谢子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早先在家乡有组织民兵的经验,入党后被派回家乡继续发展民兵力量。在李象九的协助下,他带领民兵加入了井岳秀属下的石谦部队,为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遭到残酷迫害。石谦对这情形极为不满,公开在部下中抱怨,为被害者鸣不平。此事传到井岳秀耳中,他担忧连累自己,夜间派人暗杀了石谦。
石谦部下愤怒异常,在谢子长等人带领下发起了清涧起义。由于指挥不统一、力量分散,起义虽有初期胜利,最终仍告失败。调整数月后,谢子长参与组织渭华起义,但因敌军重兵围剿,再次失败。
两次起义挫败间,谢子长被误解为有“逃跑倾向”,遭到党内“右倾”批评,并被调往上海“整训”。期间,他从未为自己辩解,总是安慰战友“只是换个地方继续革命”。
1933年寒冬,谢子长以特派员身份返回陕北。此时,陕北正遭国民党张建南部及张丕成、张丕胜兄弟领导的反动武装严厉围剿,红军游击队处境异常艰难,接连失利,军心涣散。大批革命群众被捕入狱,惨遭酷刑杀害,陕北笼罩在恐怖阴云下。
谢子长没有被困境吓倒,反而愈加坚定重建革命根据地的决心。在乡亲们帮助下,他秘密联系上失散的红军骨干,鼓励大家:胜败乃兵家常事,革命不能怕失败。为躲避敌人搜山,红军白天藏于土窑洞,夜晚借宿老乡家,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民众支持。
大西北的冬天异常寒冷,积雪深及膝盖,粮食匮乏。谢子长把好的衣物食物留给战友,自己却穿着单鞋,盖着茅草,冻得脚趾溃烂,甚至无法行走,但依然坚持激励大家:困难不可怕,“春暖花开”时节必将来临。
经过总结教训,他意识到此前起义失败,主要是因为脱离群众,只顾城市革命,缺少农村基础。必须紧跟毛泽东等领导人步伐,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在他的努力下,红军游击第一支队重新组建,成为陕北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力量。在李家岔、梨花台等地多次重创反动武装张丕成部队,极大振奋了革命士气。
消息传出,土豪劣绅惶恐不安,担心财产和性命受威胁,便派地主贾生金请张建南到村里修筑碉堡防御。谢子长获知后,决定连夜出发阻止此事,但张建南部先到,占据高地。双方激烈交锋,谢子长部一度陷入劣势。
危急时刻,谢子长振臂高呼“只要拿下山头,胜利就属于我们!冲啊!”率先冲锋,士兵紧随,战场上杀声震天。张建南部军心大乱,仓皇溃散。此役后,红军游击队声望大涨,队伍迅速壮大至百余人,革命力量显著增强。
张建南部遭此重创,不仅碉堡计划受挫,还丧失威信,气愤之下联合张丕成、张丕胜兄弟,对无辜百姓和革命家属疯狂报复。谢子长家族响应革命,共有38人参与斗争,其中9人牺牲。先后大哥逃亡深山病死,二哥被捕惨死,几名侄子侄女也被残害,一年多间家中多了六名寡妇。
敌人以此企图动摇谢子长的意志,却未能成功。他带领部队勇猛攻城,仅百余人却救出二百余名群众,红军旗帜飘扬,令敌军闻风丧胆。
随着“景武塌战役”的胜利,红军首次在国民党围剿中取得决定性成果,赢得广泛关注。井岳秀派重兵围困安定及周边县镇。谢子长和同志们密谋拔除敌军钉子,趁夜包围碉堡,黎明时分发动攻击。由于地势险要且敌军火力猛烈,战斗持续胶着。
后来获知敌援军逼近,谢子长命令撤退。撤退中,他右胸中弹受伤,但隐瞒伤情以维护军心。尽管医疗条件极差,他仍坚持指挥战斗,多次击退敌军围剿。
伤势未愈,他率领同志与内部潜伏的白应奎、刘光汉协同作战,彻底消灭了张丕成兄弟的反动武装。李丕成甚至在熟睡中被谢子长侄子谢绍安击毙,毫无防备。
谢子长为党为民铲除一大害,却因未能及时治疗,伤势恶化。消息传开后,无数百姓不顾寒冷与山路艰难,携带家中佳肴前来探望,院落、道路、人群汇聚,守护着他们的英雄,也守护着革命的火种。
谢子长在38岁时壮烈离世。临终时,他最牵挂的仍是百姓,觉得自己做得太少,对不起大家的深情厚谊。毛泽东闻讯后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以示深切悼念。
(资料来源:中国军网英烈纪念堂《谢子长: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王俊;热河时间《“民族英雄”谢子长》;期刊《忆谢子长烈士》—刘明山、刘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