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4582,阅读时间:约12分钟
编者按:近期,有不少粉丝朋友来询问冷兵器研究所,关于金国的铁浮屠究竟起源于何处。网上最近流传一种观点,称女真人通过“黑貂之路”的贸易,借助西亚军事技术引进,从而在攻城武器和铠甲制造方面领先宋辽,凭借强悍的铁浮屠击败两大势力。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冷兵器研究所早前的文章《辽代女真人穷得靠渔猎贴补生活,为何灭辽时能有钱装备重甲骑兵?》已经详细介绍过女真人铁浮屠的来历。
本文主要针对最近出现的三种说法进行探讨:
1. 金国在两次汴京之战中,是否拥有射程和威力均高于宋朝的抛石机?
2. 女真的重骑兵“铁浮图”所用铠甲是否真比宋辽更为先进?
3. 国外学者提出的“黑貂之路”是否真的促成东北亚与中亚之间的联系和贸易,从而引入“先进”的武器装备制造技术给女真?
首先,我们来看关于抛石机的问题。新观点引用两次靖康之耻中的汴京之战,称第一次汴京之战时,金国因采用了西亚技术制造的抛石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能够压制城内宋军的投石机,导致宋军“矢、石不能及”,弓弩多失效,死伤惨重,甚至有人头部被石炮击碎,城防修复也无人敢施工。
但这一说法首先缺乏基本军事常识。宋军“矢、石不能及”与技术水平关系不大,攻城与守城本是一场不对称的对抗,攻城方在使用投石机这类攻城武器时自然拥有一定优势。
《守城录·卷一》记载:“金人用炮攻城,守御者亦用炮防御。但因城墙空间有限,难以安置大量大炮,炮台空间狭窄。且城上炮台处于高处,容易被敌方炮火直接击中。”
由于城墙空间有限,守城方布置的大型投石机往往只能设于城内空地,隔着城墙与攻城方的投石机相比,必然射程较短。攻城方能攻击城墙上的守军,守方投石机却打不到城外的敌军投石机。
其次,这个观点的史料引用也出现混淆。事实上,金军的投石机多为缴获自宋军,根本不存在什么西亚技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当时城外有五百余座投石机被弃置,兵部和枢密院相互推诿未收,最终反被敌军利用。”
一群推诿扯皮的官僚,竟然让大量宋制投石机落入金军手中。城外刘家寺的炮架炮石成了敌军攻城的利器。这样的事实,反而成了后人讥笑北宋技术落后的佐证。
而且,关于南壁守城战的那段描述,其实发生在第二次汴京之战,不是第一次。第一次围城时,宋军投石机发挥了不小作用。准备较为充分,加上李纲这位坚定主战派的指挥,北宋在城防建设上颇有成效。钦宗巡视时见“修缮城墙四壁,备齐楼橹、挂毡幕、安置投石机、设弩床、运输砖石、施放火炬、垂挂防御木板、备足火油,各项防御设施一应俱全。”
战斗爆发时,金军曾遭遇重大损失:“有乘筏过河溺水者,有登梯坠落者,中箭和石击而倒者甚多。”西水门处金军亦被城上火力击退:“城上弓矢石弹齐发,顽强抵抗至天明,金军才撤退。”
总体而言,北宋末年宋金战争中,金军攻城异常凶猛,但这种强悍更多体现在指挥调度、军队士气及整体实力,而非攻城器械技术层面的优势。
《三朝北盟会编》引自《宣和录》,描写南壁守城战时,士卒和工匠士气低迷,开头写道:“当天守卫于朝阳门的三百余人请求出战,但多数不愿迎敌,只有两名勇士持盾跃入敌阵,手刃五六十人,其余士兵畏缩不前,最终两人英勇牺牲。”
两位武艺高强者奋勇杀敌,而本应冲锋的三百多士兵却不敢前进,坐视勇士被杀。士气的低迷才是“给赏官厚赏募人,皆莫肯施工”的根本原因,而非弓箭、投石机的技术问题。
实际上,当时宋金双方投石机在技术上并无显著差异。《武经总要》记载了近二十种石砲,宋军最大型七梢砲能投掷九十斤重石弹,超过金军的五十斤石弹。射程方面,宋军较重的石砲可能略逊一筹,但也有轻型远射的七点星砲,能射至八十步远,虽威力较弱,主要用于投掷火球和星石。
第二,关于女真铁浮屠所用铠甲的来源问题。此观点忽略了铠甲制造的复杂性和速度限制。东北地区虽有铁矿,但早期女真人除温都部较善冶铁外,多数部落仍依靠贸易补充武备,且贸易对象并非遥远中亚。
《金史》记载:“女直族早期无铁器,邻国以甲胄贸易,女真用财富大量购买,亲属间亦广泛销售。获取铁材后,修造弓箭和武器,军力逐渐增强。”
完颜家族最初便依靠为辽国镇压反叛女真部落,得到了辽国的铠甲和军队建设知识。此后,铁木真和努尔哈赤等同样从此起家。
完颜阿骨打起兵时,核心重骑兵仅两千五百人,且铠甲装备不全,很多是轻骑兵,“甲只护半身,护膝简单,马甲轻便”。这说明早期女真铠甲数量有限。但他们的“运输大队长”命中注定不断为其运送装备。辽国冶金锻造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
辽国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冶炼和铠甲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历史上以“幽州突骑”著称。虽铠甲精良,却未能阻止辽军战斗力下滑。多场战役中,女真以少胜多,战绩斐然,同时铠甲制造水平大幅提升。除战利品外,俘虏工匠和占领冶铁产地使铠甲成为可持续资源。多种资源助力下,女真打造出武装严密的核心骑兵。
此外,虽北宋武备常被嘲笑,实际上宋代铁产量颇高。美国学者郝若贝《北宋时期中国煤铁工业的革命》指出,北宋年产铁量达7.5万吨至15万吨。另据《非零和博弈:人类命运的逻辑》,11世纪末中国铁产量达15万吨,而欧洲直到1700年才达到此水平。
因此,一个地理上未与中原隔绝的部族,何必远赴中亚引进技术?不如学习辽宋先进技术更实在。技术禁运虽是借口,但封建君主对地方管控有限,特别是技术非系统化存在时,禁运难以持久。
更关键的是,技术可以引进,但生产力难以迅速复制。整套铠甲制作复杂繁琐,不是野外点炉就能成。据《中国古兵器论丛》,锻制甲片需经历锻打、粗磨、穿孔、裁制、精磨等多道工序,最终用皮革编缀成甲,耗时数十日至近百日。即使辽国如此强大,铠甲仍是珍贵资源,辽圣宗时曾限制丧葬用马及藏甲金银,显示其稀缺性。女真人无论贸易或自制,铠甲数量都有限。
再谈“黑貂之路”,此概念由俄罗斯学者沙弗库诺夫提出。他在鉴定滨海边疆地区出土文物时,发现拜占庭工艺品较多,推断唐代存在一条由七河地区出发,穿过阿尔泰山区、南西伯利亚、蒙古西部至东北亚的水陆贸易路线,因黑龙江流域盛产的黑貂皮毛受到中亚及伊朗民族欢迎,故名“黑貂之路”。
这一假设暂且不论,其最大问题是该贸易路线上主要为工艺品流通,未见铠甲、武器记载。即便此路存在,商人为何要远赴临近辽宋的势力出售铠甲?这无异于将平顶山煤炭卖到邻近的山西。
国内学者也注意到“黑貂之路”说法。《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年鉴(2015)》中的一篇文章提及此路线,但将其视为海上丝绸之路东北支线的分支之一,而非主要武器技术引进渠道。
且贸易路线上的最大获益者是中间商,原料供应者利润有限,即使现代电商时代亦如此。
总结来说,北宋汴梁之战的惨败,是长期军队失能及末年政治倾轧的结果,因此被称为“靖康之耻”而非单纯的“败”。将女真人胜利归因于西亚军事技术引进,是片面且简化的“唯军事史观”,亦属于历史虚无主义。
战争的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装备和发挥人的作用。盲目寄希望于神兵利器或外来技术援助,终究难成大事。
参考文献:
1、安国楼《宋金时代两次汴京战役中的抛石之战》
2、沙弗库诺夫《东北亚民族历史上的粟特人与黑貂之路》
3、王小甫《“黑貂之路”质疑——古代东北亚与世界文化联系之我见》
4、《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年鉴(2015)》
5、《中国古兵器论丛》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主编原廓、作者披澜读史,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