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白日勋章,是国民政府设立的一项极具声望的荣誉,自1929年起便开始颁发。其初衷是奖励那些为保家卫国、抵御外侮而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人。作为蒋介石极为看重的勋章,按照他的性格,第一批的勋章应该专门颁给他亲信的嫡系,以此来压制其他地方势力。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青天白日勋章的前六号,竟然颁发给了东北军的高层将领,蒋介石自己反倒排在了第七位。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会将这些勋章授予地方实力派呢?这其中的关键,与当时的“中东路事件”息息相关。
提到东北军,最为震撼的事件莫过于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这一事件直接改变了整个东亚的政治格局。若要说影响东北军第二大的事件,那无疑就是“中东路事件”。
张作霖死后,接任的少帅张学良很快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一盘烂摊子。他没有父亲那样的政治手腕,也无法在苏联与日本之间巧妙周旋。而且,国民革命军的压力不断增大,杨宇霆在旁边干扰,张学良的处境十分艰难。为了应对这些困局,张学良做出了强硬的决定,先是通过“东北易帜”来脱离北洋政府的控制,然后又在军中树立威望,先后枪杀了杨宇霆,暂时稳定了东北军的局面。然而,就在东北军稍显安定之际,一个更大的危机悄然来临——苏联决定将中东铁路的控制权转交给日本。
张作霖生前与苏联签有协议,承诺将来将中东路归还中国,但张作霖一死,苏方便立刻违约。在那个年代,日本对于中国领土的野心早已显现,如果让日本掌握了中东路的控制权,东北的局势将不堪设想。张学良年轻气盛,决定采取武力手段接管中东铁路,但他清楚单靠自己一方难以应对,他需要更多的支持。于是,1929年7月7日,张学良前往北平与蒋介石会面,寻求帮助。
蒋介石答应得相当痛快,承诺一旦战争爆发,将派遣精兵十万支援。7月20日,蒋介石更是专门发布了《告全国将士书》,鼓励东北军勇敢收复中东路。然而,蒋介石的支持最终只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并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的援助。当局势越来越紧张,张学良也开始犹豫。他担心,自己若与苏联对抗,可能会耗尽所有资源,而蒋介石的支持不过是一场空谈,甚至在背后图谋着趁机占领东北。
就在这时,东北军第10军的军长王树常找到张学良,语重心长地说道:“要打就要坚决,我们可不是为蒋介石争利益,我们是在为中华民族争光。就算打不过苏联,至少我们问心无愧!如果需要,我第一个上去,愿意为国家去死!” 王树常的话激励了张学良,也激发了东北军的士气。于学忠、邹作华等人纷纷表示愿意与苏联决一死战。张学良深受感动,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为国家争一口气,哪怕最终失败,心里也能问心无愧。
1929年8月17日,中国正式对苏联宣战,局势进一步升温。东北军将领王树常担任第一军军长兼东路总指挥,胡毓坤担任第二军军长兼西路总指挥。然而,由于对苏军的了解有限,东北军犯下了战略上的重大错误,认为苏联的军力与沙俄时差不多,结果在战斗中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尽管东北军士气高涨,但与苏联相比,东北军的实力差距过大,最终失败的结局几乎不可避免。张学良无奈签订了《中苏伯力会议草约》,恢复了苏联在东北的原有权益。
那么,为什么我会将“中东路事件”视为东北军第二大的事件呢?这件事的直接后果是,张学良后来在“九一八”事件中选择了不抵抗。失败后,张学良深知东北再也无法与任何外来力量抗衡,他将目光转向了关内。而随着中原大战后东北军主力被调往华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此时,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支持不再抱有任何幻想,觉得自己再也无法依靠蒋介石。由此,他作出了不抵抗的决定,期待国际社会的干预。然而,这一决定,最终证明了他的过于天真。
当中东路事件尘埃落定后,为了安抚东北军的高层,蒋介石决定兑现自己未完成的承诺,将青天白日勋章颁发给了张学良、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和沈鸿烈。这六位将领中,除了张学良是一级上将,其他五位最终都升任了二级上将。蒋介石自己作为青天白日勋章的第七个获得者,显然不甘心排在别人之后,于是特意设立了一个“特壹号”,比张学良的“一号”更具象征意义。同时,他还设立了特级上将军衔,成为与众不同的存在。
然而,这些勋章并未给这些将领带来真正的荣耀。对于张学良来说,西安事变后的他被软禁,虽然获得勋章,但命运依然没有改变。其他获得勋章的将领,如王树常和于学忠,虽被削弱,但仍留在了大陆;而那些追随蒋介石到台湾的人,如邹作华和沈鸿烈,命运也未必更加光彩。至于胡毓坤,尽管获得了勋章,却在抗日战争时期选择投降,成为了知名的汉奸之一。
胡毓坤在“中东路事件”中的表现不佳,导致他的第二军损失惨重,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掌握过任何军权。西安事变时,胡毓坤虽然支持张学良,但没能如愿复职。随著张学良被软禁,东北军内部分裂,最终爆发了内讧,导致了军队的彻底瓦解。胡毓坤也因此无望复出,最终选择了前往北平,做起了寓公。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毓坤曾一度拒绝了日伪政权的邀请,但在汪伪政府成立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最终,在日军的支持下,胡毓坤在河南开封成立了伪绥靖委员会,自任主任,接管了大量东北军的落魄将领,组建了伪和平救国军,接受了日军的扶持。在伪政权中,胡毓坤担任了多个要职,包括伪豫皖苏鲁边区的总司令、伪参谋本部总参谋长等职务。然而,随着日本投降,胡毓坤瞬间失去了所有支撑。1945年8月15日,他向重庆表示愿意接受安排,但蒋介石对他十分痛恨,毫不留情地批示:“此等无耻汉奸何必再理!”1946年9月26日,胡毓坤被军统逮捕,并最终于6月25日在雨花台被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