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民党军队开始将传统的步兵军改编为整编师,除了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部队保持原状外,其他大部分部队几乎都进行了这种调整。在众多整编师中,有几个番号较为人们熟知,比如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指挥的整编第74师、黄百韬领导的整编第25师,以及李天霞麾下的整编第83师。
整编第74师在解放战争早期的战斗中频频被提及,但在被全歼重建后,其影响力大幅减弱;而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在华东战场表现活跃,成为国军中战斗力较为突出的部队之一。相比之下,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除了在孟良崮战役中以“千里驰援”闻名外,似乎鲜有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战绩。
实际上,李天霞指挥的整编第83师在国军系统中也是一支战斗力不俗的部队。它的前身是第100军,抗战中期逐渐被将领王耀武掌控,成为王的主力部队。继施中诚之后,李天霞接任军长,这使得部队中原属第74军的军官和骨干较多,常被视为第74军的姊妹军团。
解放战争初期,第100军改编为整编第83师,隶属于第一绥靖区序列。我军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中,首战即是对这支部队的胜利。虽然整编第83师被华中野战军重创,但我军对其战斗力的评价仍然较高。针对第一绥靖区部队的总体评估指出,除了嫡系的83师外,其他部队多为中央调遣的杂牌,装备多为日械,少部分有美械,整体战斗力尚可,但缺乏核心主力,兵力分散。
由于当时信息不畅,关于整编第83师的认识存在偏差,误以为该师为美械编制,甚至传闻曾赴缅甸作战。其实,该部确实是王耀武的主力部队。抗战中期,王耀武派遣第74军军官进入第100军,着手改造整编,将其纳入自身指挥体系。湘西会战期间,第100军隶属于王耀武指挥的第四方面军,该方面军当时是重点建设力量,旗下4个军中有3个为美械军,因此配备了较多的美国教官和美械装备。
不过,第100军本身并非全美械编制,而是以国产武器为主。但由于地理及指挥上的优势,确实获得了部分美械武器和美国教官的支持,用于组建突击大队对抗日军。因此,该军虽然有部分美械装备,但没有参加过缅甸作战,可能是因为被误认为美械军且接受美教官训练,才产生了混淆。
尽管李天霞领导的这支部队不是标准美械编制,也非印缅远征军,但作为中央军嫡系,其装备水平依然相当不错。1946年刚改编为整编师时,统计数据显示,该师光轻机枪就拥有520挺,重机枪95挺,机枪总数超过600挺,令人惊叹。
为何这个数字值得注意?因为整编第83师当时实际编制为二旅四团,只有4个步兵团兵力。区区4个步兵团配备如此多机枪,的确颇为罕见。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整编第83师的机枪装备情况:
第一:这些机枪从哪里来?极可能是因编制调整所致。整编前,第100军辖3个师,预备第6师被划出,实际只剩第19师和第63师,共6个步兵团。根据编制,第100军应配备110挺重机枪和552挺轻机枪。尽管理论编制很高,实际情况是直属队机枪多数短缺,战斗单位配备也未达标。实际拥有95挺重机枪和520挺轻机枪已属较高实编率,除了中央嫡系部队,其他部队难以比肩。
改编后,整编第83师将多余的步枪调出,但保留了原军时期的机枪数量。
第二:这些机枪如何装备到4个团中?步兵营机枪连配置标准与之前不同,整编师中每个机枪连实配8挺重机枪,虽然一般部队常配6挺。李天霞的师按照8挺配置,12个机枪连共需96挺重机枪,而实际拥有95挺,接近满编。
轻机枪方面,二旅四团编制理论需405挺,除了满足步兵团需求外,师旅直属单位也全部配备。实际轻机枪数达520挺,超编超过100挺,分散配发到各部,显著增强了火力。
1946年7月宣泰战斗爆发时,华中野战军初期以第1师1个团攻打宣家堡,第6师3个团攻打泰兴。原估敌军为宣家堡1团、泰兴不足1团,但实际情况是宣家堡守军为1团加山炮营,泰兴为整团,战斗异常激烈。
陶勇将军回忆道:他赶到第8团团部时,正值该团第二次进攻。月光如昼,视野清晰。敌人仿佛故意展示其美械装备实力,各种火力齐发。密集的机枪火力从土木工事的枪眼中倾泻而出,形成一堵火墙,阻挡了进攻部队。
由此可见,守军机枪火力非常猛烈。最终,我军第1师集中3个主力团兵力击溃宣家堡敌军,泰兴方向增兵至4个团,将敌大部歼灭,只剩少量兵力坚守庆云寺据点。
这场战斗难度不小,苏中战役首战即展现了我军与强敌苦战的态势,绝非轻松取胜。
战斗胜利后,我军缴获大量山炮和轻重机枪,得以为己用。至战役中期,第1师和第6师每个连均配备9挺轻机枪,达到了国军主力部队的装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