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阅读《承淡安针灸经验集》时,竟然发现了中医针灸遭遇压制的根源,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切竟与清朝最窝囊的皇帝——道光帝有关。道光皇帝在位时,发生了令中外震惊的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割让了香港,向侵略者赔款,并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自此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原本我以为道光帝是个悲情的皇帝,然而根据《承淡安针灸经验集》中的记载,原来他是个糊涂且愚昧的君主。
1822年,道光皇帝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受一些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发布了《禁针诏》,禁止在太医院继续设立针灸科。官方理由是:“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因此,针灸的治疗得到了严厉的制约。自此,针灸的发展几乎停滞,直到民国初期,针灸已经变成了民间的低级技术,鲜有人知,亦难为社会接受。为什么道光皇帝会下此禁令呢?《承淡安针灸经验集》虽然是一本专业的医书,没涉及过多历史背景,但通过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我才得知背后的原因。
据传,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周左宇医师来自河北的中医世家,他的曾祖父曾是道光帝的御医,世代相传了这段历史。据周左宇先生回忆,在某一天,年轻的道光帝骑马经过午门时不慎摔倒,导致腰部剧痛,双腿无法动弹。正好有一位针灸师为道光施针,他选择了环跳穴,这一针下去,道光帝立刻感到脚底有麻电般的感觉,痛感剧烈。道光帝立即怀疑这是刺客行刺的举动,下令将这位针灸师斩首。太医院的医官被急召到宫中,试图解释这一针是针灸的正常反应,但道光帝坚持认为“脚底麻木”即为行刺的征兆。最终,他决定从太医院废除针灸科,并严令禁止这种治疗方式的使用。
表面上看,道光帝因个人体验不佳而禁针,但深入分析,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专家们指出,禁针的背后有两个重要背景因素:
首先,清朝中后期,民间反抗不断,尤其是白莲教等起义,使得清朝的统治者如惊弓之鸟。频繁的民间起义和刺杀事件,让统治者对任何可能威胁其安全的事物都产生了过度的敏感。乾隆末年,白莲教起义的爆发,震动了朝廷。此后,嘉庆时期又发生了刺杀皇帝的事件,对清朝政权的心理冲击非常深远。而道光帝,作为嘉庆的亲生儿子,亲历了第二次刺杀事件,深知刺客的可怕,也因此产生了对银针(针灸用针)的强烈恐惧。
具体而言,嘉庆八年(1803年)发生了刺杀事件。一天,嘉庆从圆明园回宫,途经神武门时,一名持刀的刺客突然冲出,刺破了轿子,企图刺杀嘉庆。尽管刺客被迅速捉拿并严刑逼供,然而始终没有揭露其背后势力和动机。最终,刺客被凌迟处死。这一事件对清朝政权的影响深远。而更为严重的是,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朝廷内外再度发生了叛乱。天理教起义军闯入紫禁城,试图推翻清朝政府,所幸被时任储君的绵宁阻止,这一事件被称为“禁门之变”。此后,道光继位,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皇帝的安全问题是多么紧迫。
其次,除了对个人安全的极度敏感外,道光帝的封建思想也加剧了他对针灸的排斥。在他看来,接受针灸需要暴露身体部分,这无疑有损皇帝的尊严和“龙威”。这种愚昧的封建思想,让他无视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反而认为这种疗法会玷污帝王的形象。因此,他坚持要在太医院彻底禁止针灸的使用。即使在这一决定之后,民间仍然保留了艾灸和一些针灸技术,但在官方医界,针灸技术却逐渐被遗弃。
道光帝的这一禁令,使得历代传承千年的中医针灸受到了沉重打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逐渐失去了官方支持,直至承淡安在1934至1935年期间前往日本考察针灸,带回失传的经典文献和器具,才得以在中国重新复兴。道光帝不仅在安全防范上极其保守,而且他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制也表现得尤为明显。正如历史所证明的,像道光帝这样既平庸又专制的愚昧皇帝,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