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朝到清朝,历史上中国一共出现了十多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纵观这些王朝的兴衰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通的“顽疾”——每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几乎都会遭遇严重的立国危机。那些能够成功化解危机的王朝,往往能够延续较长的国祚;反之,未能解决危机的王朝,如秦朝和隋朝,则只能昙花一现,迅速灭亡。历史的发展看似偶然,但其中却蕴含着必然性,那么为何每个王朝初期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自夏朝开端,中国古代的王朝似乎陷入了一种诅咒,始终在成立伊始便面临一场甚至多场严峻的危机。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历代王朝的立国难题:夏朝遭遇“太康失国”,即后羿取代夏朝统治权,历经半个世纪后由少康完成中兴;商朝时期,伊尹曾囚禁太甲,自行摄政辅佐诸侯,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将政权归还;周朝则经历了武庚引发的三监之乱,最终由周公东征平息。
汉朝开始,立国危机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汉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宋朝的烛光斧影事件、元朝的皇位争夺、明朝的靖难之役以及清朝的三藩之乱等,许多王朝在立国早期甚至遭遇了多重危机。特别是晋朝和元朝,因初期未能完善顶层设计,治理政策存在诸多缺陷,虽然渡过了立国危机,却注定难以长久稳定。而秦朝和隋朝的情况更为特殊,它们面临了多重立国危机,但均未能妥善解决,最终迅速灭亡,成为短命王朝的典型。可以说,古代王朝只要成功解决了立国危机,往往能够维持约三百年的国运;若如秦隋一般失败,则难逃短命厄运。
历史的发展虽然看似偶然,但王朝初期普遍存在的立国危机,背后必有客观原因。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复国运动。例如周朝初期的武庚之乱、秦朝的六国复国运动、清朝初年的复国反抗,均是前朝残余势力不甘心失去权力,于是发起叛乱。实际上,历史上除了夏朝断了半个世纪后成功复兴之外,其它复国运动几乎无一成功。毕竟,拥有优势时没能取胜,待对方建立政权后,只剩下残破的牌,复国成功自然无望。
其次是内部权力争斗,这几乎是历代王朝普遍出现的问题。夏初的武观之乱、周初的三监之乱、汉初的七国之乱、晋初的八王之乱、唐初的玄武门之变、宋初的烛光斧影、明初的靖难之役等,都是内部权力斗争的典型表现。王朝刚成立时,经历了长期战乱,人心浮动,拥有骁勇善战的将领和相对模糊的继承制度,因此极易爆发激烈的内部争权夺利。
第三点是利益受损。“前朝跌倒,新朝吃饱”,即新王朝成立时伴随着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新朝握有巨大的资源,通常能够让大多数人获得一定的超额利益,但也存在无法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情况。比如夏朝贵族阶层、秦隋时期的广大百姓就经历了利益的损失。大禹禅让伯益,但夏启篡夺伯益位置,废除禅让,改为家天下制,这必然损害了其他部落的利益,导致伯益代表的东夷部落不满,有扈氏也反对,继而引发了攻打有扈氏的“甘之战”,随后后羿代夏的事件也随之爆发。其他朝代的立国危机中,也往往能看到利益受损者煽动或加剧矛盾。
秦朝和隋朝的灭亡尤其特殊,这两个王朝在其立国初期便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极为罕见。秦朝处在从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未能妥善解决农民耕地问题,导致大批无地农民,如陈胜吴广起义、周勃等人的不满情绪。隋朝除了存在大量无地农民外,还因苛刻的赋税而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史书记载隋朝征收耕地税达40亿亩,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现代中国的耕地总量,显然不可能真实,只能反映隋朝的压榨程度之高。加之秦隋统一后未能进行土地重新分配,人口锐减未发生,因此无法缓解农民的土地困境,埋下了大规模起义的隐患。
第四,除上述三大因素外,还有外族入侵、治国无方(元朝即为典型)、重大军事失误(如汉代白登之围)等问题,也加剧了王朝初期的危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夏朝、秦朝和隋朝三者皆处于重大的历史变革期,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节点,危机尤为猛烈,且几乎无论多么英明的君主都难以兼顾全局,稍有差池便会引发灾难,最终导致夏朝中断半个世纪,秦隋两朝迅速灭亡。反观紧随其后的少康夏朝和汉唐王朝,继承了前朝改革的制度优势,开创了辉煌盛世,正体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历史规律,即改革时的艰难由前人承担,成果则由后人享受。
综观中国历史,未能成功解决立国危机的王朝,必然如秦隋般短命;而解决了立国危机的新生政权,往往会补齐制度短板,稳定人心,继而缔造盛世。但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吏治逐渐腐败,军事力量逐步松懈,通常在立国约一百五十年后开始衰退,经过数百年的兴衰周期,最终走向灭亡,完成约三百年的兴替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