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墩墓坐落于安徽省淮南市郊外。与之相邻的自然村,仍保留着“武王墩”之名,默默地彰显着这座古墓的存在感。在发掘前,关于这位“武王”的身份,民间有过很多推测。有根据其名推测是楚武王甚至周武王的;也有认为其“武”是“五”的讹传,推测此墓属于即位五年被俘亡国的楚王负刍的;还有猜测是汉代性情刚烈绝食而死的淮南王刘长的。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2020年武王墩墓清表布方(俯视上北)
2024年5月,考古人员在武王墩墓出土一件青铜簠上发现了关键证据。这件器物上刻有12字铭文,为“楚王酓(yǎn)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据古文字学研究,“酓”字和“熊”字在楚文字脉络中可以通用。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楚惠王鎛钟上面“熊章”就写作“酓章”。“楚王酓前”即楚考烈王熊元(或作熊完)。
铜簠铭文(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
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有关墓主人身份的证据愈发充分。科研人员对人骨DNA作分析比对,推断墓主为男性,死亡年龄至少50岁,生前身高在164.29cm至164.92cm之间,而寿春时期四任楚王中,唯有楚考烈王熊元死亡时年龄在50岁以上,与武王墩墓主人死亡年龄相符。从线粒体基因组来看,其母系来源可能为古代北方人群。这与史实也可相证——楚顷襄王七年(公元前292年),楚顷襄王从秦国迎娶新妇,秦、楚两国再次和解。楚顷襄王之子,就是楚考烈王。
自此,武王墩墓主人的身份,锁定为战国末期的楚考烈王。
说到楚考烈王,或许大部分人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提到一个成语,那么但凡上过学的人都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是他。”这个成语叫做“毛遂自荐”,毛遂的主人平原君此行的目的,便是去说服楚考烈王加入盟约,合纵抗秦。
图中左二为楚考烈王
熊元是楚顷襄王熊横之子。在他年幼时,秦将白起攻楚,楚国丢失了大片领土,连郢都都被秦国夺走,顷襄王不得不将国都迁至陈。在十八岁那年,为了向秦国求和,身为太子的熊元被送去秦国,作为人质。
一晃过去将近十年,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肯放熊元回到楚国。陪太子一同做人质的黄歇心急如焚,向秦相范雎进言说顷襄王重病将死,如果太子无法回国,那么阳文君的儿子将被立为新君,这时熊元作为人质对秦国就毫无价值了。秦昭王被说动了,让熊元的师傅去探听一下顷襄王的病情,黄歇就趁机让熊元换上车夫的衣服,逃出了秦国。同年,顷襄王去世,熊元即位。
阳文君铭文铜构件(铭文)
或许就因为过去有这样的经历,在考烈王六年(前257年),他被毛遂说服,切断和秦国的盟约,决定出兵支援长平之战刚过三年,邯郸被秦军围困的赵国。楚军和同来支援的魏军一同作战,大破秦军。之后又派黄歇出兵,攻灭鲁国,楚国再一次强大了起来。
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赵、燕、韩、魏五国合纵,组织联军攻秦,推考烈王为纵长。联军攻至函谷关,战败。由于秦国威胁日益加剧,考烈王将都城迁至寿春,并更名为郢。现在考烈王的墓葬在淮南市被发现,也是正因于此。
楚国的再度强盛延缓了秦国东进的步伐,但终究无法彻底挡住时代的趋势。考烈王离世后,楚国再度生变。国舅李园刺杀了当权的春申君黄歇,开始把持朝政,而后考烈王的庶子负刍又宣称幽王、哀王都是黄歇的骨肉,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一举攻入寿春,延续八百年的庞然大物轰然倒下。而此时相距楚考烈王离世,也仅仅过去十余年而已。
参观须知
Notice to visitors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
9:30—16:30(16:00停止入场)
展览地址:闵行区新镇路1538号闵行博物馆
停车信息:博物馆停车场受周边工程施工部分道路封闭影响,为了保障观众的参观安全,暂时停止对外开放。博物馆周边有闵行文化公园周边配套停车场(新镇路停车场、吴中路二号门、漕宝路三号门)、七宝宝龙城停车场(新镇路1399号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