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他凭借卓越的实力与幸运,最终成为开创“洪武盛世”的开国皇帝,为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浓重而辉煌的一笔。
在那个群雄并起、战火纷飞的乱世,若想登上王位,强大的武力支持必不可少。朱元璋的成功,也离不开他麾下猛将常遇春的巨大贡献。为此,他曾特别关照常遇春的长子常茂达二十年之久,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常茂最终选择了“金蝉脱壳”,离开了朱元璋身边。这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规模嘉奖从军功臣,当中仅有六人被封为国公。作为国公,必定是经历无数战斗、资历极为深厚的名将。但在这六位国公中,有一人年仅十五岁,尚未立下寸功,显得尤为突出。
这个国公的名额原本是留给立下赫赫战功的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在一年前,于柳河川突然病逝,这一位置便由他的长子常茂继承。
常茂成为了大明朝史上最年轻的郑国公,享受着每年二千石的丰厚岁禄,但这仅仅是朱元璋对他溺爱的开始。因为与常遇春情谊深厚,且对其壮烈牺牲深感惋惜,朱元璋将所有对常遇春的感激和遗憾都倾注到了常茂身上。
他让常茂与皇子们同饮共食,一同读书,甚至将宋国公冯胜的长女许配给他为妻。此外,常茂还是太子朱标的妹夫,且是名将蓝玉的外甥,堪称当时大明最显赫的权贵之一。
然而,常茂虽手握一手好牌,却把这份优势打得一塌糊涂,最终甚至不得不通过假死的手段才得以保住性命。
世人常说“虎父无犬子”,但常茂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证明,这句话并非绝对真理。
朱元璋为常茂“镀金”,多次派他随冯胜、傅友德等名将出征,期望他能有所斩获,但常茂却未能领会皇帝的良苦用心。
他随军多年,唯一被认可的战绩是沐英平定云南时,爬上悬崖插上大明军旗,震慑敌军军心。除此之外,他带给朱元璋的更多是无尽的麻烦。
相比其他纨绔子弟只是在声色犬马、骄奢淫逸、嚣张跋扈,常茂全都有,甚至更加严重。他不仅奸污卫军的妻女,还与自己父亲的妾室关系暧昧,甚至后来还与自己的岳父大打出手,闹到了皇帝面前。
冯胜一直视常茂如己出,尽心教导他,但对于一直被捧在手心的常茂来说,老丈人的教诲更像责备,他非但不听,心中还充满了怨恨。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兵北伐,冯胜、蓝玉、常茂随军远征。朱元璋本以为有老丈人与亲舅随行,常茂必能有所成就。没想到,还未等北伐军队凯旋,冯胜已上奏称常茂破坏军国大计。
朱元璋尚未回应,又收到了常茂的奏折,控诉冯胜在军中以势压人,还揭露了冯胜的诸多丑闻。
两军虽对峙,局势未稳,却先爆发了内讧,朱元璋勃然大怒,当即各赏五十大板,夺去冯胜兵权,并召回常茂调查。
原来在北伐期间,北方统领纳哈出主动投降,蓝玉设宴款待时,常茂误听随从报告,以为纳哈出诈降逃跑,突然拔刀砍伤了纳哈出的手臂,致使纳哈出的十余万降兵大乱溃散。
常茂这一刀,毁了冯胜的功劳,也破坏了北伐大计。朱元璋虽宠爱常茂,但国家大事面前,不能徇私,最终将他贬往广西龙州。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这些人生经验似乎在常茂身上失效。即使被贬到龙州,他依旧放纵自我,性情跋扈且好色。
在那里,他纳了当地权势人物赵贴坚的女儿为妾,赵贴坚死后,常茂参与了赵氏家族的权力争斗。对常茂来说,谁是赵氏掌权者无关紧要,但作为大明的显赫权贵,他若不能保护自己人,便是天大的笑话。
于是,他一面支持小妾母亲黄氏争夺赵氏家族权力,一面压迫赵氏正统继承人赵宗寿。果然,赵宗寿愤而起兵反抗。
这次反叛如同捅了马蜂窝,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怒不可遏,命令常茂即刻回京。
然而,传令官抵达龙州时并未见到常茂,因为他在传令官到来之前已突发疾病去世。
常茂的死如此“凑巧”,令多疑的朱元璋心生怀疑。即便有人举报他诈死逃脱,朱元璋严查后依然无果,只得作罢。
从此,关于常茂的生死,外界一直流传着各种说法。那么,他真的死了吗?如今位于桂林周边的一个古村落——恭城县栗木镇常家村,似乎给出了答案:常茂未死,且后代子孙繁衍兴旺。
常家村位于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境内,村民皆为汉族人。明朝以前,这里叫“大立村”,后改名为常家村。村中人姓常,自称是郑国公常茂的后裔,甚至还持有族谱为证。
原来,常茂虽对外嚣张跋扈,却深知一切恩宠均来自朱元璋,既已惹怒皇帝,他若不留退路,必无好结局。
因此,在赵宗寿反叛后,常茂假死逃生,携小妾李氏隐居恭城县,并在那里育有四子,令常氏血脉得以延续,未曾断绝。
常茂身为名将之后,却因骄傲无度、轻视规矩,闯下诸多祸端,最终只能隐姓埋名、客死他乡,确实令人惋惜。
同时,他的故事也让我们见识到“捧杀”的可怕——若非身边权贵环绕,圣宠过盛,他是否会以另一番面貌留名史册?捧得过盛,往往犹如害人。愿世人皆能从中汲取教训!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