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宋,你说怪不怪?九个皇帝撑了 167 年,繁华的时候能让后世眼红,可到头来却稀里糊涂就没了。这中间的故事啊,拎出来哪一段都够下酒的。
记得小时候翻家里那本快散架的宋史,第一眼就被太祖赵匡胤吸引了。你想啊,一个武将,在陈桥驿被手下裹着黄袍就当了皇帝,换作旁人怕是早乐得找不着北了。可他呢?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请那帮老兄弟喝酒,笑眯眯地说:“你们把我推上来,可我这觉睡得不安稳呐。” 就这么几句话,兵权稳稳当当收了回来。这手腕,啧啧,真是没谁了。不过后来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民间总说有 “烛影斧声” 的影子,这事啊,到现在还争论不休呢。
太宗赵光义这人,总想着超越哥哥。北伐辽国那回,听说他中了箭伤,骑着驴车一路南逃,盔甲上的血都冻成了冰碴子。回来后对着地图叹气,手指在幽州城的位置戳了又戳,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倒是他那儿子真宗,搞出个澶渊之盟,虽说每年要送点岁币,可换来了几十年安稳。听说签协议那天,真宗在城楼上往下看,见辽军阵营里的炊烟都飘到了黄河边,手心里全是汗。
仁宗朝算是北宋最好过的日子了吧?街上卖水的都能穿丝鞋,夜市里的胡饼摊能开到后半夜。有回仁宗想给张贵妃的亲戚升官,包拯在朝堂上跟他吵,唾沫星子都溅到龙袍上了。仁宗回宫跟贵妃嘟囔:“你就不能让我清静点?没看见包拯那倔脾气?” 可转头还是按包拯说的办了。那时候的东京汴梁,朱雀大街上的香药铺能买到大食国的龙脑香,勾栏瓦舍里唱的《三国志平话》,能让看客拍着桌子叫好。
英宗在位时间短,没留下太多故事。倒是神宗,年纪轻轻就想干番大事业。重用王安石变法那阵子,朝堂上吵成一锅粥。有回司马光跟王安石在皇帝面前争得面红耳赤,神宗夹在中间,手里的朱笔在奏折上悬了半天,愣是没落下。变法是成是败不好说,可那股子折腾劲儿,倒真像个想干事的皇帝。
哲宗继位时才十岁,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老太太每次见大臣,都要让内侍搬个小凳子垫在脚边,慢悠悠地说:“先皇的法度不能乱改啊。” 可等哲宗亲政,反手就把旧党贬到岭南去了。这孩子性子倔,据说临死前还指着墙上的地图,跟宰相说要再打一次西夏。
到了徽宗,那就热闹了。这人画画是真有一套,瘦金体写得跟兰花似的,可治国嘛…… 听说他宫里养着好几只白鹇,每天亲自给它们喂玉屑。有回蔡京给他献了块太湖石,光运到东京就花了几十万缗钱,沿途拆了几十座桥。那时候江南的百姓,见了官府采办花石纲的船就躲,有户人家为了保住院子里那棵老梅树,全家跪在地上哭,最后还是被连根刨走了。
钦宗继位时,金兵都快打到城下了。这孩子胆子小,听说金国人要他去谈判,吓得腿肚子转筋,得靠内侍架着才能上龙椅。城破那天,徽宗正在龙德宫写 “天下太平” 四个大字,笔还没放下,就听见宫外喊杀声震天,手里的狼毫 “啪嗒” 掉在地上,墨汁溅了一桌子。
你说这北宋,有过清明上河图里的热闹,有过沈括《梦溪笔谈》里的智慧,怎么就落得个靖康之耻的下场呢?或许就像老人们常说的,家大业大了,容易忘了当初创业的艰难。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没有这些起起落落,咱们现在聊天,哪来这么多谈资呢?
听了这么多北宋皇帝的故事,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要是你也喜欢这些老故事,不妨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说不定下次就能聊到你感兴趣的那段历史呢,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