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王平在8年的职业空窗后,被重新任命为炮兵的政委。这位经历了许多风雨的老干部,初次走上讲台时却显得异常紧张,口齿不清,令在场的许多人对他的能力产生疑虑。他们在背后悄声议论,怀疑这个“老头”是否真的能胜任如此重要的角色。毕竟,8年来他不仅没有参与过工作,也没有在会议上发过言,这种尴尬的局面让他无疑显得生疏。因此,他决定简短发言,强调一切都要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
上任之际,王平心中明白这项任务的重要性。炮兵机关存在着许多遗留问题,长期以来积累的困难亟需一位有决断力的领导来整顿。接到任务后,王平暗下决心,心里暗想,只要不怕再次被打倒,就能迎接挑战。他充满勇气,没有任何畏惧,经过4个月的艰苦奋斗,成功解决了炮兵存在的多个突出问题,许多老干部得到了平反,工作得以顺利落实。当他思考接下来的工作计划时,却接到了叶、邓两位领导的调令,要求他转任武汉军区政委,负责稳定部队。
武汉军区被视为战略总预备队,一旦战争爆发,能够迅速增援东南西北的任何战场。而在当时,军区内部甚至有人试图干预军队运作,给部队带来了隐患。王平离开炮兵机关后,他的继任者对他的贡献和成就进行了全盘否定,更是不遗余力地扣上各种帽子。甚至与王平同在副政委岗位上的欧阳毅也遭殃,其分管的工作被停止,角色再次边缘化。此外,有人声称王平在炮兵平反大会上的讲话未经过党委讨论,只是其个人意见。显然,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任何人的意见都不可能凌驾于党委之上。更何况,炮兵司令张达志曾明确表示,王平的发言提纲是经过党委讨论并批准的。
然而,这位新政委召开会议,重新发布通知,宣布王平之前的讲话作废。经过四个月的整顿,炮兵机关的平反工作发生了反复的波折。事态的发展仍未结束,一位领导甚至写信揭发王平的所谓问题,并将材料提交武汉军区,然而军区对此并未采纳,材料被退回。尽管此时王平已不再是炮兵中的一员,但他依然成为主要的批判目标。
直到1977年,炮兵委员会向王平发函,承认对他的批判是错误的。那位炮兵领导因“四人帮”被粉碎而遭受审查,这一切波折和风波,最终在历史的漩涡中有了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