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红军特派员,曾亲自参与组织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的关键战役。他究竟是谁?后来他的人生又走向了何方?
红军特派员在红军体系中是极为重要且具有特殊使命的职位。
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往往是红军中最忠诚、最坚定的骨干分子,他们肩负着党中央和首脑机关交付的关键任务。比如在重大军事行动或战役打响之前,特派员会亲赴前线进行实地督察,发现问题可以直接与指挥官对话,拥有较一般官员更高的权威和特殊权限。
长征开始后,刘涌便担任了国家政保局的一名特派员。
刘涌,江西兴国人,生于1914年。1930年,他加入红军,经历了中央苏区的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辗转作战于江西、福建地区,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宣传队分队长、师直属队通讯连连长及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务。
说起强渡大渡河这场战役,大家熟知杨得志、孙继先两位将军的卓越功绩,那刘涌又是如何牵扯其中的呢?
正如前文所述,刘涌担任红军特派员一职。
1935年5月,红一军团第1师第1团在杨得志将军的指挥下成功占领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紧接着红军筹备强渡大渡河。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挑选了17名英勇战士组成渡河突击队。
这批突击队员责任重大,他们的任务不仅关乎渡河战役的胜败,更关系到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作为特派员,刘涌承担着严格考核突击队员政治立场和军事素质的重任,于是他与杨得志团长一同前往第1营参与任务布置,并协助挑选出了这17名精干的勇士。
1935年5月25日黎明,强渡大渡河的战役正式打响。突击队员们顶着川军密集的枪弹与炮火,奋勇向激流挺进,最终成功登岸并巩固了渡河阵地。随后,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顺利越过了国民党军队眼中几乎无法逾越的险要大渡河。
大渡河战役之后,刘涌接到新指令,被派往红2师第4团担任特派员。他又随红4师第4团将士们日夜兼程,迅速行军240里,协助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审定22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人选。
因此,刘涌被誉为既参与了强渡大渡河,又参加了飞夺泸定桥这两场经典战役的红军战士,实至名归。
那么,刘涌后来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刘涌随罗荣桓、陈光等众多军政干部,从陕北转战至山东,参与建立抗日政权。先后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2团政治委员兼营长、第2支队支队长、滨海军分区司令员、山东纵队第2旅5团团长以及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
解放战争期间,他历任胶东军区警备第4旅旅长、第6师师长、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6师师长、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及华东军区第32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他是许世友将军极为器重的“王牌师长”。
1955年,刘涌被授予少将军衔。
虽然军衔未及部分战友那般显赫,他却毫无怨言。刘涌曾坦言:“我革命不是为了军衔,我革命是为了人民群众翻身求解放。”
这句话展现出他高尚的革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的品德与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尊敬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