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鲁迅、秋瑾、蔡元培、章太炎……这些近代中国极富盛名的文化先驱与革命家,竟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是同一个组织的成员。
这个组织最初是同盟会的前身之一,后来因领导层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而发生分裂。
它曾被视为浙江人的领导核心,但因为一场由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暗杀事件而导致瓦解。
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支被称为“浙江帮”的革命先驱组织——光复会。
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黄兴和宋教仁创建的“华兴会”,以及以蔡元培、陶成章为首的“光复会”,三方合并组成了“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成为后来推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成功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统治。
然而,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历史地位相比,原光复会成员的存在感却显得格外低调。即使他们名声在外,也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们曾经所属的那个组织。
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辛亥革命爆发前一年,光复会与孙中山决裂,正式脱离同盟会,这意味着他们断绝了与民国最大政党的关系;其次,光复会的领导者陶成章被后来掌权的蒋介石刺杀,导致光复会随之解体。
简单来说,在国民党执政的民国时期,无论从哪方面看,光复会成员及其故事都不被看好。
但他们的历史,却不容忽视。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其中沙俄军队不仅攻城掠地,还在东北地区大肆烧杀掳掠。
这一系列灾难使得清朝政府和民间知识分子达成了一个共识:必须“搞教育”。不过双方的动机截然不同。
大清朝廷试图通过建立学堂和加大外国文献翻译力度来增强国力。
而民间知识分子则利用书局、报社和学堂作为掩护,实则在推广革命思想。
1902年,蔡元培、章太炎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正如蒋维乔在《中国教育会之回忆》中所言:“国中志士,鉴于清廷之丧国辱师,非先从事革命不可。但清廷禁网严密,革命二字,士人不敢出诸口……彼等咸认惟有从教育着手,才是救国保种之根本。”
中国教育会成立后立刻采取了高调的行动。当时大清驻日公使蔡钧拒绝批准留日学生的保送资格,中国教育会便率先包围驻日使馆进行抗议,并宣布学生可直接以该会名义赴日留学,因此在留日学生中声誉极高。
1903年,沙俄拒绝从东北撤军,实质上企图强占东北领土。日本同样觊觎东北,鼓吹排斥俄国的言论,引发留日学生强烈愤慨。
这群留学生自发组织义勇军,向当时的北洋大臣袁世凯请命,要求对俄作战,史称“拒俄运动”。
有意思的是,这支学生军不仅向袁世凯递交请愿书,也向中国教育会及其旗下的爱国学社发电报。中国教育会会长蔡元培当场宣读电报,激励现场人士,大家纷纷鞠躬致敬。
拒俄运动中,这支学生军虽然后来被称为“军国民教育会”,并被官方定义为非法组织,却表现出强烈的排满情绪。许多成员后来成为华兴会和光复会的骨干力量。
浙江籍学生如龚宝铨、叶澜、王嘉榘、汤槱等均积极参与其中,浙江地区的舆论支持热烈。
虽然他们不可能真正被派往前线与沙俄交战,但他们专注于“排满”宣传,部分成员回国后展开反清策划,其中暗杀活动尤为活跃。章太炎的女婿龚宝铨便是暗杀团的代表人物。
基于这样的背景,1904年,光复会在上海正式成立,其核心由军国民教育会的暗杀团成员组成,蔡元培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
“光复会”这一名称,源自章太炎于1903年为邹容《革命军》一书所作的序言:“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逐异族,谓之光复。”
光复会的反清决心由此显露无疑。
随后,秋瑾、鲁迅等众多浙江籍知名人士也陆续加入了光复会。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是否加入光复会尚有争议。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否认鲁迅是光复会成员,但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坚称鲁迅确实加入过,只是未告诉家人。
1905年9月,光复会骨干徐锡麟创办了大通学堂,专门用于军事训练和干部培养,预备武装起义,筹划全盘计划的正是他。
同年,光复会架构经历重大变化,光复会与兴中会、华兴会等在日本东京宣布合并,组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成为领袖。
合并后,大多数光复会成员加入了同盟会,但仍有部分人继续以光复会名义活动,徐锡麟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徐锡麟是浙江绍兴人,20岁时考中秀才。虽无法与蔡元培那种25岁中进士的学霸身份相提并论,也没有翰林院庶吉士那般的官场背景,但他渴望进入官场,并非为官而官,而是想深入敌方内部,像《鹿鼎记》里的吴六奇一样成为卧底。
为此,他花钱捐了一个道员衔头,计划赴日本军校深造,但因清廷禁止自费留学生赴日而未能成行。
虽然没能去日本,命运给了他另一机会。当时安徽巡抚是庆亲王奕劻女婿恩铭,极为赏识徐锡麟,派他负责安徽陆军小学堂,也就是安庆的安徽武备学堂。
1907年,徐锡麟与浙江光复会负责人秋瑾商定,计划在七月同时于安徽和浙江两地起义,兵分东西会师于南京城下。
7月8日,光复会起义军趁安徽巡警学堂举办毕业典礼之际突袭,原本打算全歼文武大员,结果只击伤巡抚恩铭,其他官员逃脱。随后,徐锡麟占领军械库,但很快被清军包围,战斗仅持续四小时便被镇压。
徐锡麟被捕后,安徽官员愤怒欲施以凌迟酷刑,因清廷已废凌迟,改为刨心之刑,徐锡麟时年仅34岁。
另一边,秋瑾因徐锡麟弟弟出卖而暴露,拒绝逃离绍兴,慷慨就义,年仅32岁。她留下了类似谭嗣同的名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正是有了光复会这些英勇事迹,才有了开篇电影中的那些经典对白。
同时,正如影片所示,同盟会与光复会的裂痕也迅速显现。
1907年,大清朝廷希望日本逮捕并引渡孙中山,但日本不愿得罪革命党,私下告知孙中山愿给一笔钱让他离境,声称是驱逐他。
孙中山接受了这笔钱,带着资金回国筹划起义。
当时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由光复会成员章太炎负责。章太炎希望孙中山将日本捐款全部用于报社经费,孙只愿留一小部分,两人因此产生矛盾。
随后传出孙中山与日本达成秘密协议,决定不再返回日本,激起部分激进成员不满,章太炎甚至撕毁挂在报社的孙中山照片,联合多名激进派要求孙辞去总理职务。
孙中山在国内领导的黄冈和七女湖起义失败,声望受挫,罢免声浪日盛。
此时,安徽起义失败消息传来,值得关注的是光复会成员的态度。
徐锡麟被捕时有人问他是否受孙文指使,他直言:“我与孙文宗旨不合,他亦不配使我行刺。”
这话足见两派分歧之深。
不仅光复会对孙中山不满,黄兴因国旗问题与孙争执,曾扬言退出同盟会。宋教仁也不满孙的作风,打算另起炉灶,并辞去同盟会职务。
同盟会初期内部矛盾重重,表面合作,暗地各怀心思。
1908年,双方矛盾升级。光复会实际领导者陶成章赴南洋筹款,为《民报》和多省起义筹备军费。陶曾请求孙中山帮忙,但孙因连番起义失败已无资金,陶觉得他是故意推脱。
于是陶成章等人重新以光复会名义独立活动,直到1910年彻底决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光复会成员仍在各战场发挥重要作用。朱瑞率军光复杭州,并攻占南京;李燮和驰援上海,救援陈其美;许雪秋在广东举事,攻克潮汕等。
尽管如此,光复会并未因此壮大,反而遭到排挤。
1912年1月,陈其美授意蒋介石潜入医院,亲手或买凶杀害正在养病的陶成章。陶死时年仅34岁。
孙中山闻讯,发表电报高度评价陶成章,敦促缉拿凶手:
“陶君抱革命宗旨十余年,奔走运动,不遗余力,光复之际,陶君实有钜功,猝遭惨祸,可为我民国前途痛悼,法界咫尺在沪,岂容不轨横行,贼我良士,应由沪督严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慰陶君之灵,以泄天下之愤。总统孙文。”
然而,这种督促显得讽刺,因为凶手正是陈其美派出,行凶者是蒋介石未来的妻子连桥。
陶成章去世后,光复会失去了灵魂。
其成员要么被排挤,要么加入其他阵营,甚至相互拆台。
例如朱瑞,先投靠黎元洪,后归顺袁世凯,支持袁世凯称帝,甚至被封为一等侯。
蒋尊簋则曾与章太炎、张謇等人组建统一党,后来在派系斗争中被迫下野,而逼他下台的正是朱瑞;之后他又投奔孙中山,孙又反蒋。
就这样,这个曾经辉煌、如流星般短暂的光复会,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但它曾经散发的光辉,依旧闪耀。
参考文献:
《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 刘训华
《同盟会的分裂与光复会的重建》 杨天石、王学庄
《论光复会与同盟会之争对鲁迅的影响》 王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