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美国的强大毋庸置疑,其力量主要体现在强劲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上。然而,美军士兵的战斗意志却难以令人赞赏。相比之下,日本虽然武器装备无法与美军相提并论,但他们依靠武士道精神,培养出了一支极具狂热战斗力的部队,战斗意志异常坚强。
在岛屿争夺战中,美军虽然因战斗意志相对薄弱而经历了许多艰苦,但最终还是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然而,到了朝鲜战场,面对志愿军那种更加坚定的战斗意志,美军的问题被暴露得更为彻底,抗美援朝战争的结局也因此无需多言。
美国凭借其世界第一的国力,迅速生产出大量武器装备,并在太平洋战争中对日本连连获胜。日本军队节节败退,四散逃亡。美军虽伤亡十五万,但死亡人数相对较少,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点。
首先,美国军队的战略理念与大多数国家截然不同,他们优先考虑保存自身力量,其次才是击败敌人,根本没有想过要彻底消灭对手。二战期间,美国总伤亡约六十万人,其中死亡人数较少;相比之下,苏联伤亡高达三千万,人口伤亡率高达30%,体现了苏联的人海战术精神,完全不惜军队损失,目标是消灭敌人。
其次,美国的后勤保障非常完善,二战时期,后勤人员与前线士兵的比例达到6比1,极大减少了因后勤缺陷导致的非战斗死亡。相比之下,苏联后勤力量薄弱,一个后勤人员需要服务十二名士兵,导致非战斗伤亡严重。到了海湾战争时期,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21比1,进一步保证了美军的低伤亡率。
第三,太平洋战争中虽然一些岛屿战役异常艰苦,但艰苦主要表现为武器弹药的大量消耗,而非人员伤亡的爆炸式增长。在几个关键岛屿上,日本军队极力顽强防守,美军则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数量优势,持续消耗日军的战斗力。此外,美军为了战后能有效利用这些岛屿及其港口,避免了大规模地毯式轰炸和燃烧弹的滥用,因此没有造成如斯大林格勒或柏林般的全面毁灭。
有人认为美国打日本非常艰难,但我并不完全同意。首先,美国没有经历本土被侵扰的苦难,基础设施未被摧毁,平民也未遭受大规模伤害,这与其他二战参战国形成鲜明对比。据统计,二战期间美国伤亡约100万士兵,死亡约40万,与中国和苏联相比,数字微不足道,尤其是太平洋战争中死亡人数恐怕不足十万。
其次,除珍珠港袭击外,几乎所有参战国都经历了毁灭性的轰炸,而美国本土未遭受类似摧残。因此,美国后方生活依然安逸,前线作战紧张但后方娱乐丰富,明星们登军舰慰问军人成为头条新闻。若说最大损失,恐怕是罗斯福总统在战争压力下过早逝世,除此之外,实际损失并不严重。
相反,战争带动了美国国力与科技实力的爆发式增长,使其在战后迎来了经济黄金期,毫无悬念地成为全球领袖。因此,美国是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受益者,而中国则更多是受害者。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海军平均每周有一艘航空母舰下水,战争胜利时,美军拥有超过100艘各型航空母舰,其他战舰如潮水般涌向日本沿海,资源供应更依赖中国东北三省。
以冲绳岛战役为例,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美国投入了1300多艘舰艇、24万作战人员和2000架战机。经过82天的激烈搏杀,日军约10万余人被歼灭。此战后,日本犹如垂死螃蟹,被剥去最后的利爪,无法再有效抵抗,天空无战机,海上无舰队。但即便如此,说日本已经完全覆灭为时尚早。
美国深知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思想对国民的影响,民众誓死保卫本土,战斗决心难以忽视。美军估计登陆本土将比岛链战役更为残酷,至少要牺牲100万美国士兵才能取胜。日本天皇甚至号召“一亿玉碎”,当时仍掌握约300万精锐兵力防守。而德国投降后,苏联斯大林腾出手来,对日本虎视眈眈,若日本迟迟不投降,恐被苏联吞并,境遇或如今日乌克兰一般。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美国获得天赐良机,成功研发出日本人闻所未闻的终极武器——原子弹。要感谢伟大的爱因斯坦,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潘多拉盒子。美国连投两弹于广岛与长崎,最终迫使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全民臣服于美国的强大军事压力,从曾经的野狼变为忠诚的家犬,甚至有人戏称其为柴犬,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家庭喜欢养柴犬——寓意忠诚与顺从。
第一,百年前的美国与今日大不相同,不能用现代的标准评判二战时期的美国,就如同我们不能拿今日中国与百年前同日而语。
第二,当时美国的战斗力和经验远不及英国、日本,尤其与德国的战术水准差距明显。希特勒虽然极端残暴,但德国的机械化战争与闪击战战术无疑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
第三,美国的战略大棋盘讲求一定要赢,而小算盘则是扩大自己的全球话语权,成为世界领袖。美国本土在二战中几乎未受损伤(珍珠港除外),战争结束后其话语权大增,而传统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则日益衰落。
第四,美国在战斗中快速成长,巧妙利用各种资源抢占德国人才与海外军事基地,因此战后成为全球霸主。但二战初期美国面对自杀式冲锋的日本仍步步为营,作战极其艰难。
原因具体有几点:首先,日本准备充分,善于偷袭先发制人,给美军沉重打击。美军刚稳定阵脚时,日军依靠武士道精神灵活应战,士气高昂。从瓜岛长达六个月的激烈争夺,到硫磺岛最惨烈的战役,再到冲绳的自杀式攻击,美军伤亡惨重。随着接近日本本土,面对日本“一亿玉碎”的狂热呼声及战斗的残酷,美国预计登陆时会付出150万伤亡和50万死亡的惨痛代价,但最终未能兑现。
其次,日本执行明确的战略,即最大限度消耗美军,令每次争夺岛屿都付出惨重代价,以逼迫美国谈判,实现体面停战。基于此,日军放弃盲目冲锋,改用地形优势和坚固工事,甚至将平民当做人质阻挠美军,坚持战至最后一兵一卒,退入山地丛林展开长期游击战,展现了惊人的战斗意志。
第三,美国远征海外,作战距离遥远,加上指挥失误和部分个人英雄主义,也导致损失加重。
第四,太平洋战争在大洋上无数大小岛屿间进行,海况恶劣,热带气候极端,加之血腥激战,对士兵的身心是极大考验,美军无法避免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艰辛。
战争绝非宴请,不是综艺,无法轻松面对。用“艰辛”形容战争并不足够,正确的词应是“残酷”,因为战争的代价是鲜活的生命。尽管美国工业极强,但要击败日本,仍需付出巨大牺牲,没有所谓的“轻松”,只有死亡。
战争是无尽的深坑,太平洋战争就是其中之一,填满了坑,战争才会结束。而填坑的是什么?是无数的生命牺牲。美国再强大,战争中也必然有死伤,死一个是自然现象,死若干是悲剧,死无数则是残酷现实。狮子搏兔,虽强仍要全力以赴,因为这是一场生死搏斗。日本不是弱小兔子,而是一匹饥饿凶猛的狼。美国即便强壮,也免不了被咬下一块肉,甚至险些丧命。
因此,太平洋战争不是简单的艰辛,而是悬于生死边缘的残酷决战。
当年的美国远不如你想象中强大。战前,美军陆军排不进世界前十,空军不及英日苏德,海军也逊于英国和日本。尤其是日本海军,当时被认为是世界第一。美日开战初期,日本海军实力明显优于美军,真正的逆转发生在1943年中途岛战役后。再加上日军擅长坑道防守,重武器难以发挥,美军付出巨大代价攻坚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