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翻《三国演义》,总爱盯着那些斩将夺旗的热闹场面看。那会儿觉得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那叫一个威风。可后来再细读,看到颜良倒在青龙偃月刀下那段,心里忽然就堵得慌 —— 这哥们儿,死得也太不值了吧?
你可能对颜良没太深的印象,毕竟《演义》里他出场时间不长,戏份还多半是为了衬托关羽的勇猛。可真要扒扒他的履历,那可真是实打实的硬汉子。
早年间袁绍跟公孙瓒争霸北方,颜良就是先锋里的先锋。记得有回公孙瓒派了手下最能打的三员大将,领着几千骑兵冲阵,颜良就带了几百亲兵迎上去。史书里没细说具体怎么打的,只说 “战不三合,斩二将,败一将”。你想想,对面是奔涌而来的骑兵洪流,他敢带着人逆势而上,手里的刀舞得跟车轮似的,脸上溅着血还往前冲,那股狠劲,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后来袁绍平定河北四州,颜良更是功不可没。打邺城那会儿,他带一队人从城墙缺口爬进去,硬生生在敌阵里撕开个口子。城楼上箭跟下雨似的,他就用盾牌护着后背,手里的枪捅倒一个又一个,直到后续部队跟上来。战后袁绍赏他黄金百斤,他转手就分给了手下弟兄,自己就留了个头盔当念想 —— 这等体恤部下的猛将,在乱世里可不多见。
可命运这东西,有时候真跟开玩笑似的。
建安五年,白马坡那一战,成了颜良的终点。那会儿他正带着十万大军围城,营寨扎得整整齐齐,连巡逻的哨兵都按时辰换岗。他站在营门口的土坡上,手里拿着地图正琢磨攻城的法子,头盔上的红缨被风一吹,飘得老高。忽然就听见对面阵里有人喊了一声,他抬头刚要细看,就见一匹红马跟箭似的冲了过来。
那马快得邪乎,马上的人绿袍红脸,手里的刀拖着地面,划出一道火星子。颜良身边的亲兵刚要举盾,那刀已经带着风声劈了过来。他下意识地举刀去挡,可对方的力气太大,刀刃顺着他的刀滑下来,“噗” 的一声就划破了脖子。
倒下的那一刻,他眼睛还瞪得溜圆。可能到死都没弄明白,这人是谁?为什么二话不说就动手?毕竟那会儿他跟关羽没交情,甚至可能都没听过这号人物。
其实想想,颜良这一辈子,就像个埋头拉车的老黄牛。袁绍让他打哪儿,他就往哪儿冲,从没想过功劳归谁、名声如何。河北的百姓那会儿都叫他 “颜铁牛”,说他打起仗来跟不要命似的,可对老百姓却好得很。打下城池从不允许士兵抢掠,看到路边有挨饿的孩子,还会把自己的干粮分出去。
可就这么个实打实的功臣,最后落得个 “被关羽一刀斩杀” 的下场。后来有人说他是本事不行,可你想啊,能在袁绍麾下当先锋,能让曹操都忌惮三分的人物,能差到哪儿去?不过是那会儿他没防备,又遇上了关羽这种不讲套路的狠角色罢了。
有时候我总在想,要是那天颜良的亲兵反应快一点,要是他早知道冲过来的是关羽,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可惜啊,乱世里的生死,往往就藏在那一瞬间的疏忽里。
颜良死了之后,袁绍的军队就像断了一条胳膊,没多久就被曹操打垮了。河北的老百姓说起他,还会念叨 “颜将军要是在,咱也不用遭这份罪”。你看,真正能让人记着的,从来不是那些虚名,而是实打实的功绩和待人的真诚。
说起来也有意思,后世都记得关羽斩颜良多威风,却少有人提颜良这辈子打了多少硬仗、护了多少百姓。这种被历史轻描淡写的遗憾,大概就是乱世里大多数英雄的宿命吧。
要是你也觉得颜良这结局可惜,不妨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往后咱再聊聊那些被历史忽略的英雄故事,祝大家伙儿日子都过得顺顺当当,多赚点小钱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