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或《三国志》中,我们常常提到的五大谋士,郭嘉、鲁肃、司马懿、庞统和诸葛亮,他们都是三国时期非常重要的智囊人物。如果这些才俊在赤壁之战前的208年结为异姓兄弟,按他们的出生年份排列,那么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果:郭嘉是无可争议的老大,接下来是鲁肃、司马懿和庞统,诸葛亮则最年轻,排在最后。
郭嘉,出生在170年,年龄最大;其次是鲁肃(172年出生);再往下是179年出生的司马懿与庞统,两人同岁。最后,181年出生的诸葛亮自然排在了五人之末。前提是,郭嘉如果没有在207年英年早逝。不可否认,在这五大谋士中,郭嘉因其深厚的才智、卓越的计谋而备受推崇,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本该成为最强的智囊。
我们对这几位谋士的评价通常是基于他们的历史贡献,郭嘉的早逝使得他在三国故事中显得尤为神秘。很多人将郭嘉视为“天才中的天才”,因为他在早逝之前,已经为曹操制定过许多深远的战略。然而,正因为郭嘉死得早,他也被后人赋予了更为神话的色彩,仿佛“郭嘉不死,孔明不出”。这也让他在历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如果我们细究三国历史,会发现,虽然郭嘉在曹操的阵营中非常重要,但他并没有斩杀过像典韦、关羽那样的名将,也没有直接参与大规模的战役,更多的是在幕后的策略布置上发挥作用。例如在建安十二年,郭嘉随曹操出征,参与了与袁尚、袁熙和乌桓的战争。而与此同时,诸葛亮已经与刘备深入讨论了“隆中对”的战略,徐庶也离开了刘备,投向了曹操的阵营。这段时间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各方智慧与心计交锋的时期。
相比之下,徐庶虽然很有才华,但他对比起诸葛亮来说差距显然更大,因此他不在五大谋士的行列中。而其他如荀彧与荀攸,虽然在曹操阵营中地位极高,但他们的身份关系较复杂。荀彧是荀攸的叔叔,而荀攸比叔叔年长六岁,按理说,这样的身份关系不适合与郭嘉等人结拜为异姓兄弟。
若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荀彧和荀攸实际上也没有资格参与“兄弟”结拜的行列。尤其是贾诩,他的个性非常独立,与任何人结成联盟似乎都不太可能,因为他总是独立行事,冷静计算自己的利益。而对于郭嘉来说,他在整个三国局势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在策略谋划上,他的确是曹操阵营中的重要人物。
若抛开阵营的偏见,按出生顺序排列,郭嘉作为最年长的谋士,理应是“老大”。不过,如果要论起综合能力的话,我们不妨从建言、建功、官爵三个方面来评定。对于郭嘉来说,他可能不会喜欢这种标准:“我不过是一个有着十一二百户的洧阳亭侯,也不过是个军师祭酒,如何与那些后起之秀如司马懿、诸葛亮相提并论?”但从实际历史来看,郭嘉的官职和爵位,远不如司马懿和诸葛亮那些重量级人物。
曹操和司马懿的差距尤为明显。曹操在早期有着雄心壮志,甚至期望封侯做征西将军,来在历史上留名。而与之相对的司马懿,对于官位和荣誉则不太在意。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即便被任命为丞相,他仍然婉拒了九锡的荣誉,这种态度显然不同于曹操,甚至比曹操还要冷静和务实。
至于诸葛亮,他同样对封侯和九锡不甚看重,虽然他为刘备立下赫赫战功,但在他看来,自己是为理想而战,而不是为了个人荣誉。诸葛亮的胸怀和理想,甚至超越了曹操,而与司马懿相比,更显得大气。在他的《出师表》中,可以看出他对名利的超然态度,“禄赐百亿,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他看重的是恢复国家的理想,而非个人的荣华富贵。
相比这几位,郭嘉的志向显然没有那么远大。郭嘉更多的是凭借精明的算计与现实的判断做事,虽然他有极高的智商与应变能力,但他与诸葛亮、司马懿、鲁肃相比,依然存在一些差距。
而对于庞统这个角色,他虽然在刘备入川的策略上提出了三条方案,但由于其早逝,许多潜力未能完全展现,因此他在三国五大谋士中,虽然也极具才华,但与郭嘉、诸葛亮和司马懿等人相比,差距较大。庞统虽然在三国演绎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其实际影响力不足以与郭嘉、司马懿、诸葛亮并列。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将这些谋士按出生年月排序,郭嘉确实是老大,但若按最终寿命排序,司马懿无疑是长寿的赢家,成为了最为长寿的谋士。这种奇妙的对比,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有趣的事实:无论是在才智上,还是在最终的成就上,这些谋士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但谁能最终拔得头筹,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