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且长期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虚幻自豪中,最终被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国门。清政府不仅被迫割让大片领土,还需向列强支付巨额白银赔款。为了筹集赔款,清廷采取了横征暴敛、加重百姓负担的手段,同时不断出卖国家主权以维持统治,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无尽的苦难。那么,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赔偿英国,一直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到底赔偿了多少白银?如果换算成今天的价值,大约是多少呢?
按白银市场价格计算赔款?
清政府赔偿给列强的主要是白银,当时白银是国际通用的货币。自《南京条约》起,清政府即以白银为支付标准,因此很多人认为用白银的现价来换算赔款金额最为合理。但现实情况是,截至2022年11月6日,白银价格约为4.82元/克。虽然看似数额巨大,但由于现代白银的开采和提炼技术远比晚清时期进步许多,如今的白银价值其实远低于晚清时期的真实价值。因此,单纯按照现白银价格换算赔款,实际上并不严谨,也不能准确反映当时的经济负担。
按粮食价格进行换算?
用粮食价格换算古代赔款是一种常见的购买力对比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物价水平的差异。但这一方法同样存在不足。晚清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粮食价格波动剧烈,甚至每个月都不尽相同。比如《筠连县志》记载,光绪十年(1884年)连续两年歉收,米价高达每斗1500文,民间怨声载道。现代化农业使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与晚清时期相比差异巨大,因此单用某一时间段的粮食价格来换算赔款,同样缺乏科学依据,难以准确反映历史赔款的现实价值。
按国库财政收入水平换算
财政收入是衡量某一时期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通过比较当年赔款额与当年国库收入的比例,再用现代财政收入作对比,能够较为直观地估算当时赔款对国家经济的影响。这种方法忽略了生产力和物价水平的变化,简单明了,尽管也只是粗略参考,但可以帮助理解赔款规模的庞大。以2021年中国中央财政收入约9万亿元为基准,进行换算更为合理。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个不平等条约。条约除了割让香港外,清政府还须赔偿英国鸦片被焚毁损失600万银元、英军费用1200万银元、商人债务300万银元,合计赔款2100万银元,分四年偿还。这些赔款约折合1470万两白银,被运往伦敦或加尔各答铸成英镑。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时,清朝国库收入仅为1091万两白银。换算比例为1470/1091≈1.35,意味着赔款约为当年国库收入的1.35倍。若参照2021年财政收入,则相当于12.12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十年(1860年)签订《天津条约》,清政府被迫赔偿英国400万两白银、法国200万两白银。后续签订的《北京条约》又增加赔款至800万两。彼时清政府不仅面临列强侵略,南方还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咸丰皇帝甚至逃往避暑山庄避难。为维持政权,清政府无奈接受巨额赔款。咸丰元年至三年间,江南赋税大减,国库收入锐减。咸丰十年关税、厘金等收入合计约1120万两,关税收入约575万两,田赋收入估计1000万两,国库收入约1500万两。依此推算,800万两赔款约占国库收入的53%,折合2021年约4.8万亿元人民币。
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款金额最初高达3亿两白银,经谈判减至2亿两。此后因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又要求额外赔偿赎辽费3000万两及驻威海卫费用150万两,合计3.315亿两白银。条约规定赔款分8次偿还,且附加高额利息。清政府为筹款采取残酷的加税和举债手段,最终分四次还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国库收入约8000万两,赔款金额为国库的41倍。换算至2021年,相当于37.29万亿元人民币。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庚子赔款《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需向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11国赔偿4.5亿两白银。赔款总额加上利息达到约9.82亿两,分39年偿还。因清朝覆灭,部分赔款未全部支付。民国时期因参与一战获得战胜国身份,中断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赔偿;苏俄因十月革命放弃部分赔款;美国、英国、荷兰等国调整了偿付方式,部分赔款被用于资助中国留学和教育。日本则坚持索赔,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中国向日方实际支付了5736万两白银。总体而言,《辛丑条约》赔款白银实付约6.532亿两。1900年国库收入约8820万两,赔款相当于当年国库收入的7.4倍,折算为2021年约66.65万亿元人民币。
以上仅是清政府向列强支付的几笔主要赔款。赔款规模巨大且附带苛刻条款,清政府为偿还赔款加重税负,盘剥百姓。无力偿还时,更以海关税、盐税等重要税收作抵押,令财政陷入破产边缘,国家主权严重受制于列强,民众长期陷入贫困与苦难。
综合计算,按财政收入比例换算,清政府对外赔款合计约为2021年120.86万亿元人民币,约等于61年国家财政收入总和。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充分体现了晚清时期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