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陈赓担任红四方面军的师长。一次,他从倒水河旁经过时,偶遇了吴焕先,便打趣道:“哈哈,你不赶紧撤回七里坪,还想着‘打到武汉过中秋’不成?”他的这句话带着一丝调侃,但眼里却闪烁着笑意。
陈赓是黄埔军校一期的毕业生,参加过南昌起义,而如今已是红四军十二师的师长。曾在冯寿二地区奋力抗击敌军,特别是在与卫立煌纵队的激烈交锋中,十二师表现尤为出色,尤其是在李默庵的第十师进攻时,他们展开了顽强抵抗,最后迫使李默庵部撤退,成功歼灭了王劲修副师长带领的约2000名敌军。
陈赓的作战指挥非常出名,既能调兵遣将,又善于与战士们打成一片,轻松地开玩笑、嬉笑怒骂。平日里,他总是以一对微微眯起的眼睛和微笑面对所有人,仿佛无论什么灾难降临,他依旧可以带着笑容应对。
吴焕先没有心情继续和陈赓开玩笑,他摆了摆手,回应道:“你先走吧,我等七十三师过来,跟王树声谈点事情。”陈赓却不失幽默,仍然带着笑容,调侃道:“哈哈,你可别被卫立煌俘虏了!”那一瞬间,他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笑得格外灿烂。
“放心吧。”吴焕先无奈地露出苦笑,“你是军事指挥官,可要当心点。”陈赓笑着回应道:“哎呀,子弹飞到我面前,我照样能让它立定、稍息、转个弯走。”说着,他边笑边向北走去,神态依旧轻松自如。
陈赓向部队讲话时,总是强调:“子弹是有杀伤力的,它不会乖乖停在你面前等你立正。”但在和人开玩笑时,他又能如此轻松地调侃,形成鲜明的反差,显示出他那种豁达的性格。
看着陈赓远去的背影,吴焕先不禁感到钦佩。这个不拘小节的红军将领,竟然把曾经振奋人心的“打到武汉过中秋”的口号,当成了笑料来调侃!
“打到武汉过中秋!”——这是曾经让无数红军战士热血沸腾的口号。两年前,吴焕先也曾高声喊过这个口号,每当集结时,都会激昂地喊出,仿佛一夜之间就能攻占武汉,带领红军队伍奔向长江。然而,时过境迁,口号仍然是口号,实际情况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如今,再提“打到武汉过中秋”,不过成了调侃的对象。
等七十三师的队伍赶到时,吴焕先才和王树声一同向七里坪方向走去。由于曾经在七十三师担任政委,吴焕先习惯性地想和老战友们聊聊,探讨当前的局势。
王树声接替了原师长刘英的位置,成为七十三师的新任师长,而吴焕先和王树声也是多年的老朋友。从五年前在七里坪参加黄麻两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到之后的黄麻起义,再到开辟柴山堡根据地,两人曾一起历经风雨,结下深厚的情谊。彼此见面,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但却从不缺少亲切与信任。
一路上,两人肩并肩,边走边聊。吴焕先首先说道:“老王,卫立煌、陈继承两位纵队加上六七个师的兵力,眼看就要压过来,而我们还在围攻麻城。喊什么‘打到武汉’、‘很快占领武汉’的口号,适合现在的战局吗?”他皱起眉,语气中带着不满。
王树声笑了笑,回答道:“你说得对,这口号早就没什么用处了。当初喊‘打到武汉过中秋’,结果呢?连武汉的月饼我们都没吃到。”两人都不禁笑了起来。
“那个口号,早被群众给戳穿了。”吴焕先接着说道,“我那会儿碰到麻城的两位老乡,他们笑着说,‘你们连黄陂都过不去,怎么可能打到武汉过中秋呢?’”他无奈地笑着摇了摇头,继续说道:“那个时候,说是‘打到武汉过中秋’是立三路线的产物,可如今两年过去了,大家还在吃着两年前的剩饭,这又是什么路线呢?我做政治工作的,实在有些难为情。”
王树声则冷静回应:“有什么难的?谁喊什么口号,去让他们喊去好了。行不通的事儿,喊多了也没有意义。”但他依然深知,当前的战局已经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形势不一样了,老王!”吴焕先语气更为坚定。尽管他比王树声年轻两岁,但彼此关系亲密,他仍然亲切地称呼王树声为“老王”。不过,在开玩笑时,他依然会带点打趣:“你这‘绷麻子’,还真是有意思。”
吴焕先笑着继续说道:“过去我们按上级指示执行,做得也是积极的,但有些事情执行不了,也没办法强求。现在不同了!如果不坚决执行,马上就有人在背后盯着,非执行不可。做得不好,还会扣上各种帽子。”
王树声愣了一下,脸上残留的几颗酒刺又变得通红,像是绷紧的麻点,他直盯着吴焕先道:“夏店开会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听说当时大吵了一场,意见分歧严重,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最高指挥官拍板定了下来。连徐总指挥都没能反对呢……咳咳,边打边看,后面还有好仗呢。”
“哼!八字没见一撇,红安就丢了,这仗……打得真是被动,憋气!”吴焕先愤愤地说。
“好了,别再说了。”王树声打断了他,“大敌当前,咱们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保卫局身上,别让他们听到,反而把我们俩当‘反革命’抓了。”
“你这‘绷麻子’,真是个怪人!”两人一边打趣,一边默默无言地继续行进,向七里坪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