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为纪念张闻天诞辰90周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发表了文章,赞扬他是“共产党人的楷模,革命知识分子的典范。”杨尚昆的这番评价,不仅是对张闻天的崇高敬意,更是对他一生奋斗历程的高度认可。张闻天的一生,正是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典范,他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理想的品格,深深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张闻天生于1900年,江苏南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童年时,他便接触到了儒家的“四书五经”,同时还学习了西方文化的思想,这为他日后的思想启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7年,张闻天凭借优异的学业成绩考入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学业上展现出不凡的才华。期间,他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逐渐接受了新的思想,革命的种子开始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闻天积极参与了声援北京师生的爱国运动。他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参加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爱国潮流之中。1919年6月,张闻天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了30多篇文章,猛烈抨击了日本侵略者和军阀,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些文章不仅使他在南京声名鹊起,也使他成为了南京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锋人物。
从1920年到1923年,张闻天前往日本和美国留学及工作。通过亲身体验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他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西方社会的种种弊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国外的学习经历中,张闻天加深了对革命事业的思考,回国后,他积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翻译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多种题材,并对兴起的思潮进行研究,逐步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5年,张闻天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被组织派往苏联深造,直到1931年才回国。回国后的头两年,他主要负责党的宣传工作。1933年,上海的局势变得非常紧张,于是张闻天前往中央苏区,与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个时期,两人携手工作、共同奋斗,逐渐形成了深刻的战友情谊。
1934年初,张闻天和毛泽东因工作调整住得很近,日常工作交往中,他们彼此更加了解,思想和观念也日渐趋同。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张闻天勇敢地公开指责博古和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坚决捍卫毛泽东的战略思想。面对外界“总跟毛主席走”的评价,张闻天坦然回应:“真理在谁的手里,我就跟谁走。”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艰难的长征,张闻天与毛泽东、王稼祥一同走在了队伍里。三人在长征途中,除了帮助彼此外,还积极讨论革命大计,在诸多重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张闻天在会上严厉批判了“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为扭转党内的错误领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曾明确指出:“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但如果没有张闻天和王稼祥从‘左’倾路线中分化出来,遵义会议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代替博古的位置,成为党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他全力支持毛泽东的领导,并坚定保障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力。直到1938年9月,张闻天参与了党内大量的工作,期间他签署了451件电报,其中286件与毛泽东联名,这一数字足以证明两人之间的密切合作。
在四川懋功会师后,面对张国焘企图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张闻天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起到了关键的领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张闻天始终没有盲目跟随,而是秉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展现出强大的政治智慧。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毛泽东等党内领导人主张“除蒋”,以“反蒋抗日”为核心,但张闻天却最早提出通过和平途径解决问题,主张借此机会“逼蒋抗日”,并建议派周恩来率领代表团前往西安斡旋。最终,经过党内深思熟虑,张闻天的提议得到了采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随之建立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
随着中央迁往延安,张闻天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了宣传和干部教育。他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让贤”,将许多工作交给毛泽东。事实上,遵义会议后,张闻天已多次主动提出“让贤”。在1935年,他曾主动要求前往白区工作,但最终毛泽东等人拒绝了他的请求。1938年,张闻天再次提出“推举毛主席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尽管毛泽东坚决反对,但张闻天还是逐渐将工作移交给了毛泽东。
张闻天对毛泽东抱有深深的敬意,尽管他始终支持毛泽东的决策,但他从未盲目跟从,而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他的思想始终秉持实事求是,并以此为基础,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了智慧。
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在外交领域奋力拼搏,尤其在与苏联的援助谈判中,作为中国大使,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新中国开创了外交新局面。1959年,尽管他一直致力于外交工作,张闻天在庐山会议上依然坚持就经济问题提出意见,虽受到劝告,但他坚信应该敢于发表意见,维护党和国家的正确方向。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张闻天因不同意见而被撤职,离开了外交部。1969年,他被以“张普”化名遣送到广东肇庆,开始了长达六年的监管生活。在这段困苦的日子里,张闻天依然没有停止工作,他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即使右手已因疾病而颤抖,他依然坚持用手中的笔表达自己的思想。
1975年,张闻天被允许离开肇庆,安置在无锡。虽然生活逐渐安稳,但长期的颠沛流离让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1976年7月1日,张闻天因突发心脏病在江苏无锡去世。根据他的遗嘱,妻子将补发的工资和解冻的存款全部交作了党费。
张闻天逝世的消息传到中央后,按照指示,党并未为其举行葬礼,也没有透露真实姓名。直到三年后,张闻天的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当时,陈云原本准备致悼词,但最后决定由党内更有份量的领导人致辞。最终,邓小平在追悼会上致辞,并对张闻天作出了高度评价:“作风正派,顾全大局,光明磊落,敢于斗争。”
张闻天的革命生涯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思想和精神,历经时间的洗礼,始终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