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的一天,初一的戴复东正在学校的操场上做双杠练习,突然,一位高年级的学生走到他面前,问道:“你是戴安澜将军的儿子吗?”戴复东点点头,回答:“是的。”那位学长冷冷地留下一句“他死了!”然后便匆匆离去。戴复东一时间愣住了,情绪失控,不由自主地松开了双杠,摔倒在地。那一刻,他并没有感到身体的疼痛,只有心中涌起的深深悲伤。
他没想到,年初的那次匆匆告别,竟是他与父亲的最后一面。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戴复东不禁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的车停在路旁,周围是辽阔的稻田。父亲与我们道别后,转身朝车走去。临开车门时,他回头,朝我们微笑,轻轻挥手,然后才上车离去……”此情此景,仿佛在眼前重现,让他无比痛苦。
1943年4月1日,全国为戴安澜将军举行了盛大的公祭仪式,庄严且隆重。15岁的戴复东被这一场面深深震撼,他决心担起父亲未完成的责任,从此誓言忠诚于国家、家庭、亲人和社会。
戴安澜的长子在1928年出生。作为新晋父亲,戴安澜内心充满激动与期待,迅速为儿子起名“戴覆东”,其中“覆”意为“灭亡”,而“东”则指向日本——意图昭然。建国后,这个名字中的“覆”字被改为“复”,寓意更为深远。戴安澜平日公务繁忙,照顾家人的责任大多落在妻子王荷心身上。戴复东回忆起母亲的话时,心中充满敬意:“父母之间非常恩爱,尽管母亲身上有着传统的束缚。”
戴安澜的祖叔戴端甫早年跟随孙中山,带领戴安澜进入黄埔军校深造。毕业后,他被任命为北伐军司令部副官连长。在戴端甫的安排下,戴安澜娶了从小订婚的王荷心。王荷心出身贫寒,小时候没有受过教育,且是裹小脚的女人,戴安澜对她不曾有任何嫌弃,反而在她来家后帮助她识字。戴安澜起初为妻子取名“荷心”,后来觉得她聪明勤奋,改名为“荷馨”,寓意她日后生活幸福美满。两人相携共度艰辛岁月,戴安澜十分爱护她。
大儿子戴复东诞生不久后,女儿也随之而来。戴安澜为女儿取名“蕃篱”,寓意保护家园;随后,二子、三子接连降生,他为他们命名为“靖东”和“澄东”,寓意着坚守与清澄。作为家中的长子,戴复东在父亲身边度过了最多的时光。回忆中,戴复东曾听母亲说,自己小时候生病时,父亲总是焦急万分,寸步不离地守护在床前,甚至说愿意自己代替儿子受苦。
戴复东记得,1939年春天,他随家人来到了广西全州。当时,他们的车停在大门前,他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奔向学校,站岗的卫兵向他敬礼。戴安澜看到后,温和地对卫兵班长说:“以后,家属和孩子们到这里,不必再行军礼。”他还告诫卫兵:“对我的孩子不要搞特殊化,叫他们的名字就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年2月,戴安澜的部队——第200师被编入中国远征军,准备迎击日军。在出征之前,戴安澜深情地写信给家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期望。戴复东赶到保山与父亲见面,看到他依然健康精神,心里充满安慰。戴安澜在信中写道:“虽然不能和你们团聚,但我一定要尽快打败敌人,希望明年我们能一起度过胜利的春节。”
这次见面,竟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告别。戴安澜的《痛苦的回忆》一书,记录了他在战斗中的心得和对中日军队训练差距的深刻认识。1933年春,戴安澜在长城抗战中,亲自带队坚守古北口。一次与敌交锋中,戴安澜亲自带领两个营长和卫士前往前沿侦察,不幸被日军发现。面对敌人的机枪和步枪的猛烈封锁,戴安澜艰难撤退。在这生死关头,他细致聆听敌军火力的配合,终于领悟到步机枪协同作战的技巧。
戴安澜的《痛苦的回忆》中的战术建议——“看不见敌人不打、瞄不准不打、打不死不打”成为了许多抗日战役中的关键策略。戴复东读过父亲的书后,对此深感钦佩,认为父亲的亲自实战和总结,才为他日后的战斗指引了方向。
1941年12月,戴安澜带领部队进入缅甸迎战日军,在同古、棠吉一带与敌激烈作战,成功阻止了日军的猛烈进攻,为中国抗战打开了一道生路。然而,战场的变数难以预测,戴安澜将军也在其中英勇牺牲。临终前,他写下了最后的遗嘱,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深深关怀与告别。
戴安澜的遗体被随军带回,士兵们用木头制作简易棺材安葬了他。战友们并未忘记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一位年迈的村民看到戴安澜将军的棺材如此简陋,慷慨地献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楠木棺材。戴安澜的葬礼庄严隆重,毛泽东也为其写下诗篇,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意。
戴安澜的死讯传回家中,王荷馨痛苦不堪,眼泪止不住地流。戴复东深感心痛,为了不让年老的奶奶得知父亲死讯,他和母亲夜晚泪如雨下,默默承受着痛苦。奶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家人询问父亲的近况,直到不懂事的小儿子无意中透露真相,老母亲忍不住大哭。
1943年4月1日,全国公祭戴安澜。戴复东决定肩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帮助母亲抚养弟妹。年仅15岁的他,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坚定承诺要照顾好家人,成为他们的依靠。从那时起,戴复东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1948年,戴复东考入中央大学,并在同年积极参与了南京的“反独裁、反内战”学生运动。作为O型血的他,捐献了大量鲜血,帮助受伤的同学。戴复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母亲的支持,顺利完成学业,并在1952年秋季进入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建筑专业。
在学术生涯上,戴复东并不追求名利,他始终保持低调谦逊的姿态,专心于建筑专业的研究和实践。多年后,戴复东设计过毛泽东的住所,成为武汉梅岭工程的重要设计师之一。
戴复东在1999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然而他从未忘记父亲的遗志。他总是提醒弟妹们,要继承父亲的理想与责任,尤其是戴安澜生前立下的愿望——为国家的独立和未来奋斗终生,尤其是对祖国统一的期望。戴复东和弟妹们始终怀着对父亲的敬意,坚信未来必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