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队伍中的三杨”指的是杨得志、杨勇、杨成武三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为出色的战将之一。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历程中,三杨一直是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杨得志被视为三杨中的“大哥”,出生于1911年,湖南株洲人,1928年便投身工农红军,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杨勇则是三杨中的“老二”,1913年出生于湖南浏阳,1930年加入了红军。而杨成武,作为三杨中最年轻的一位,出生于1914年,福建长汀县人,早在1929年便加入工农红军。
三位将军加入红军的时间相隔不久,因此他们在红军中的职位差距并不大。大家常提到三杨是典型的军事将领,但其实杨成武早期是负责政工工作,直到后来才转行成为军事指挥官,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杨得志和杨勇则从一开始便一直担任军事职务,成就也相当显赫。
在抗战初期,三杨已经在八路军中担任重要职位。杨得志担任115师685团团长,杨勇则是115师686团的副团长,杨成武担任115师独立团团长。三人的职位差距不大,均在同一战斗集群中。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三杨的职务依旧相近。杨得志与杨成武在华北军区的野战部队中是聂荣臻将军的得力干将,杨勇则是中原野战军的核心战将,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后,三位将军都被任命为各自兵团的司令员。杨得志成为19兵团司令,负责西北解放战争;杨勇则担任第五兵团司令,投入西南解放战斗;杨成武则担任第20兵团司令,负责北平、天津的防务。三人都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赫赫有名的铁血战将。
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三杨也积极参与其中。杨得志是最早入朝参战的,接下来是杨成武,最后是杨勇。杨成武因水土不服最早回国,杨得志则是抗美援朝战斗结束后回国,而杨勇则在1958年率领整个志愿军撤回国内。
从三位将军的军旅生涯来看,他们在不同阶段担任的职位差距并不大。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杨勇在1955年并没有当选为大军区司令员,而杨得志与杨成武则分别成为了北京和济南军区的司令员。那么,为何杨勇未能当选呢?原因很简单,杨勇当时并不在国内,而是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始终未回国。而在抗美援朝停战后,志愿军并未完全撤回国内。1954年10月,杨得志担任了志愿军司令员,而杨勇则在1958年回国,担任了志愿军最后一任司令员。
假如杨勇当时在1955年回国,他极有可能会成为大军区的司令员。当时,西藏和昆明两个军区都是由原二野部队组建而成。西藏军区的司令员已经由张国华担任多年,因此他继续接任最为合适。而昆明军区的首任司令员谢富治是文官,因此杨勇如果回国,很有可能会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尤其考虑到他曾担任过贵州军区司令员,这一历史背景使得他在云南、贵州地区的军事管理经验显得尤为宝贵。
总的来说,三杨将军的军旅生涯充满传奇,他们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贡献无可替代。虽然杨勇未能如杨得志和杨成武那样在1955年担任大军区司令员,但他在志愿军的领导岗位上,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