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都会为大家带来一篇历史文章,您可以通过点击关注,随时了解更多精彩内容,也欢迎在下方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和评论。
在中国古代,土葬是常见的丧葬方式,而随葬的器物也根据死者的身份与地位有所不同。特别是帝王的陵墓,往往规格宏大,气势恢宏,成为展现其权力和尊荣的象征。中国古代历代皇帝的陵墓,至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更好地了解明代历史,政府批准了考古学家对明十三陵的第十座陵墓——定陵进行发掘。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与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墓。定陵的建设始于1584年,历时6年,耗费了800万两白银,方才完工,规模之宏大可见一斑。
1956年,考古队正式开展了定陵的挖掘工作。然而,刚开始时便遭遇了重重困难,仅仅是寻找通往地宫的石门就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为了能顺利进入地宫,考古队几乎耗费了所有的精力。
经过长时间的发掘,考古学家从定陵中出土了超过3000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不仅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还为学者们了解古代的礼制和风俗提供了重要线索。然而,由于当时考古技术不够成熟,加之考古人员经验不足,许多文物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许多精美的丝织品由于湿气和腐蚀,迅速坏掉,遗憾不已。
这次发掘也造成了定陵文物的巨大损失,听闻此事后,周恩来总理深感痛惜,悲叹道:“十年内不开帝王陵。”自此之后,考古界形成了一项共识:帝王陵墓不应随意发掘。定陵也因此成为我国唯一一座由政府批准并组织发掘的帝王陵墓。
1973年春,临潼一带遭遇严重旱灾,当地村民在挖井时意外发现了大量的瓦人、铜箭头和秦砖。当地有些懂得文物的干部迅速联系了文化馆的馆长赵康民。赵康民听闻此事后,急忙赶到现场进行查看。
到达现场后,赵康民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他判断出这是一个秦代武士俑的陪葬坑。虽然当时正值大旱,但他仍然劝阻当地村民继续挖井,并小心翼翼地对已挖出的文物进行了清理和拼接。最终,他成功拼出了两具完整的武士俑。
尽管当时的考古队并未及时上报此发现,赵康民并没有因此放弃,依旧不辞辛劳地修复这些文物。几个月后,终于有一位记者偶然发现了赵康民与秦俑的修复工作,并被眼前的场面深深震撼。于是,这名记者将此事写成了内参,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
这篇内参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作出批示:“建议文物局和陕西省委协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这些文物。”就这样,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正式进入了公众视野,并引起了全球轰动。
而赵康民发掘的这座陪葬坑,仅仅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整个秦始皇陵拥有超过180个陪葬坑,至今仍是世界各国考古学者和游客热衷关注的焦点,关于是否进一步发掘陵墓的争论也从未停止。
秦始皇十三岁即位,便下令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为了让这个陵墓足够宏大和奢华,他指挥修建了将近40年之久,直到他去世时,陵墓仍未完成。光是修建时间的长度,就足以展现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与奢华。
至今,不论是建筑还是帝王陵墓,几乎所有的陵墓都遵循“坐北朝南”的原则,但秦始皇陵却与之不同,它是坐西朝东的。这一特殊的朝向引发了诸多专家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秦始皇生前追求长生不老,为了寻求长生药,他派遣方士徐福寻找蓬莱仙境,并在海岸留下了石刻。于是,秦始皇希望死后能够面朝东方,等待神仙的引渡。
也有学者认为,秦始皇选择坐西朝东,是为了俯瞰东方六国的疆域。因为中国的地理地势大多是西高东低,选择这一方位能让秦始皇从高处俯瞰并居高临下,体现出他对六国的统治欲望。
还有一种说法与当时的风俗有关。秦朝时期,朝向西方是“尊位”的象征,许多秦代的陵墓都采取了坐西朝东的布局,因此这一做法符合当时的文化习惯。
秦始皇陵仍然藏有许多未解的谜团,至今没有完全发掘。尽管全球各地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发掘工作始终未能开展。就算发掘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不能忽视文物的保护问题。考古技术尚不成熟的今天,任何不遵循科学规律的发掘都可能对秦始皇陵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无法恢复。
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估算,如果秦始皇陵被发掘并成为旅游景点,每年的门票收入就能达到25亿元人民币。尽管这笔收入可观,但经济利益无法替代文化遗产的不可替代性。若不能保证陵墓文物的完好无损,那么一切的发掘工作都是得不偿失的。
目前,尽管不进行实际的发掘工作,但通过历史资料与技术手段,我们依旧能够窥见一些秦始皇陵的秘密。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的“穿三泉”,《汉书》中的“下锢三泉”等记载,这些文字透露出秦始皇陵的深度超乎了我们想象。如今的探测深度已达到地下26米,仍未到达地宫的底部,可见其深度之深。
1996年,德国的考古队与中国考古队共同展开了对秦始皇陵的合作研究,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扫描,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陵墓的内部结构。通过扫描,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新的陪葬坑,这一坑位于地宫的东南角,占地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经过发掘,证实这是一处武器库,藏有大量精美的武器和盔甲,其中包括精细的鱼鳞甲,反映了秦朝的高超技艺和军功制度。
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的铜币和少量银币,这些钱币很可能是秦朝的“国库”储备。通过这些发掘,专家们对秦朝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秦始皇陵,我国积极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并与美国、德国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共同守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我们必须加倍珍惜和保护它们,确保它们能够永久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新传奇2017年13期、百姓生活2019年4期、新传奇2015年16期、《时代人物》《自然与人》2001年第5期、民间故事选刊·上2001年12期、文萃报·周五版2022年3期、《国家宝藏全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