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手下,文臣武将众多,而在这些人物中,第一个与他紧密关联的人,便是他的门客史涣。门客的生活由主人供养,且通常会领取一定的薪水。这个职位虽然依附于权贵,但与家仆不同,门客被视为具备某种技能、能够为主人效力的能人。袁绍素有养士的传统,手下的门客众多,其中如张津便是一位杰出之士,他曾成功说服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合作,最终晋升为交州牧。曹操也同样有门客,然而与袁绍相比,曹操的门客层次较为低调,最终被重用的也只有史涣一人。
史涣字公刘,年轻时便有侠气和雄心。曹操初起时,他便作为门客随军,并担任中军校尉,参与征战。他常负责监察军中将领的表现,后来逐步晋升为中领军。从《三国志·夏侯惇传》引文来看,曹操之所以愿意收养史涣为门客,显然看中了他在军中的勇猛和帮助弱小的能力。像史涣这样有道义感的勇士,通常会非常重视情义,这也使得他对曹操忠诚不二,就像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为他报仇刺杀孙策一样。
“太祖初起”这一说法,并不仅限于曹操在陈留起兵,早在他崭露头角、开始仕途之时,便有了史涣的身影。由于曹操起兵时的军队基本上是他自己的私人财产,因此他并没有大规模地养门客,而是让史涣作为门客跟随自己参与起义,效力于曹操的军队。曹操的门客虽然不止史涣一人,但史料中明确记载,唯一被称为“曹操门客”的,就是他,而且史涣与曹操的关系要早于曹操的亲戚、夏侯等宗亲,以及那些后来的文武群臣。
所谓“中军”是指主力部队,作为军队的核心,统帅当然不可能将所有的兵权交给下属将领,自己仍需掌控主力部队,确保随时能调动。治军是兵法中极为重要且繁杂的一部分,而作为统帅,曹操不可能将所有精力投入到细节的军队管理上,因此需要有信任的将领来负责实际操作。因此,像“中领军”、“中军校尉”这样的职位,便是为了具体负责主力军的训练、管理等事务。虽然这些职位并不意味着拥有中军的完全兵权,但掌管中军的将领要有足够的忠诚和治军能力,才能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和稳定。
曹操起兵之初,便任命史涣为中军校尉,后来军队规模扩大,他被任命为中领军,负责禁军。这一切证明史涣不仅忠诚于曹操,而且具备很强的治军能力。正是因为他的管理,曹操的军队才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得以在天下大势中迅速崛起。
在历史的另一次关键事件中,河内太守张杨与吕布关系密切。198年,曹操围攻吕布的下邳时,张杨出兵攻打曹操的后方,试图迫使曹操撤军。但最终,张杨被自己的部下杨丑所杀。曹操本打算进军收拾张杨,但张杨的另一个部下眭固选择投靠袁绍,并驻守河内郡的古城射犬。曹操于是派遣史涣和曹仁带兵渡过黄河,准备攻打眭固。在与眭固的交战中,曹军取得了胜利,眭固被斩杀。
随后,曹操决定围攻射犬,并派董昭单骑进入城内劝降。最终,薛洪和缪尚选择投降,射犬城落入曹操之手。这一战的参与者中,史涣无疑是主力之一,曹仁、徐晃、于禁等名将,虽然参与了战斗,但在这次行动中,史涣的领导地位十分明显,显示出曹操对他深厚的信任。
200年,官渡之战期间,曹操根据荀攸的计策,派遣多支部队袭扰袁绍的运粮部队,削弱袁绍的大军优势。史涣与徐晃共同发起袭击,成功大破袁绍的粮车,曹军因此获得了战略主动权。在《三国志·徐晃传》中也提到,史涣和徐晃在这一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虽然史涣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色,但曹操始终将他留在身边,未让他承担更多的战斗任务。这或许是因为曹操更重视史涣的中军职务,觉得他更适合负责军队的内部管理,而不是频繁地参与前线战斗。
随着曹操在北方逐渐稳定局势,他开始筹划远征乌桓。史涣对这次远征表示担忧,认为路途遥远且深入敌后,风险较大。于是他和中护军韩浩一起劝谏曹操,但韩浩却认为此时不应错失良机,曹操已经无往不胜,必须趁机解决后患。两人的见解差异反映出史涣在战略眼光上有所局限,而韩浩则显得更具前瞻性。
史涣最终在建安十四年(209年)去世,他的儿子史静继承了爵位。史涣的离世,标志着他与曹操并肩作战的岁月终结。从曹操尚未起兵时便成为他的门客,到最终协助他统一北方,史涣无疑是曹操最忠诚的部下之一。他为曹操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治军能力,虽然他并未拥有像韩浩那样的远见,但曹操依然用他的能力为自己的事业服务,足见曹操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