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枭雄曹操的爷爷——曹腾。
为什么特别谈曹腾呢?因为在那个宦官泛滥的时代,曹腾在宦官群体里非常特殊,甚至放眼整个华夏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都堪称一个极为罕见的存在。
在普通人的印象里,只有贫寒人家或者犯了罪的人才会选择进宫当太监;其实这种印象也不完全是偏见,因为绝大多数太监确实是因为家境贫困或是被处罚才被迫入宫。
举个例子,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他就是因为家贫,年仅13岁时进宫成为太监;还有东汉末年那些曾经声势赫赫的张让、赵忠等,也多出身于贫苦家庭,从史料中都能看出他们背景并不显赫。
然而,曹腾却截然不同,他是一个地道的富二代。
这么一个富裕家庭的子弟,居然主动选择进宫做太监,这背后就颇有深意,也让人忍不住想探究这其中的缘由。
从曹腾入宫当太监这件事,我们也能侧面了解东汉朝廷和社会快速走向崩溃的深层原因。
关于曹腾的父亲曹节,史料记载虽少,但我们依然能从现存的资料中看到,曹节在当地是个颇有声望和财富的人物。
《续汉书》中记载了一段小故事:曹节为人仁厚,邻居家丢失了一头猪,误以为是曹家猪圈里的,曹节不与争执,反而送了一头猪给邻居作赔偿。后来猪自己跑回邻居家,邻居非常惭愧,专门带着礼物上门道歉,曹节笑着接受了,这件事让乡里对他敬重有加。
从这一细节看,曹节家中养猪不止一头,因为邻居误认的猪和他们家的猪非常相似,说明曹家猪多且规模不小。
那么,为什么说在东汉能养得起许多猪就说明家境殷实呢?
这是因为当时养猪的经济回报极高,远超种田所得。
《盐铁论》中有一句话:“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意即一头猪的肉价值等同于一年中等农田的收成。
而《汉书·食货志》提到,普通农田中等年景的产量大约是三百石粮食。
当时一个成年男性半个月的粮食消耗约一石半,也就是说,卖掉一头猪的钱,足够一个成年男性吃将近八年半的粮食。
此外,考古发现的《居延汉简》显示,到了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六年,猪肉价格已高达每百斤七百钱,而一斤黄金约为“万钱”上下,猪肉价值可见一斑。
正因为猪肉经济价值高,除了普通富户,许多达官贵人也热衷养猪,比如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的皇后五兄弟,马援之子,他们在自家宅院养猪卖肉,名声远扬:“马氏兄弟五人,共作客舍,养猪卖豚,故民谓之曰:苑中三公,馆下二卿。五门嚄嚄,但闻豚声。”
对农村人来说,养得起十几头猪的家庭绝非普通之家,至少是当地经济状况良好,生活殷实。
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曹操的曾祖父曹节在亳州一带绝对是富裕人家,而曹腾作为曹节的小儿子,更是典型的富二代。
那么,既然曹腾出身富裕家庭,为何他会选择进宫做太监呢?
这就得从两汉时期地方官的权力说起。
在两汉时期,地方官员拥有极大的权力,特别是地方长吏,经常可以凭一己之意随意判决生死。
例如《后汉书·酷吏传》中记载了不少地方官不经朝廷批准,擅自诛杀地方豪强的事情。
像樊晔,字仲华,是南阳新野人,曾被刘秀提拔为河东都尉,刚上任就诛杀了河东最大豪族马迪匡一家,以此树立威信。
不过,史料并未详细说明马迪匡家族具体有何罪行。
还有樊晔在任天水太守时,施行严厉政令,几乎所有被抓进监狱的人都难逃一死,连当时的吏员和羌胡族人都畏惧他。
除了樊晔,李章也是臭名昭著的酷吏,他因大肆诛杀盗贼,甚至被官府判定过度,遭到下狱惩罚。
另一位叫黄昌的太守,因不满当地富户彭家女眷登高楼窥视自己,竟以此为由将彭家人杀害,明显属于滥杀无辜。
据说东汉有的郡太守五年内屠杀一万多人,考虑到当时一个郡人口不过几十万,这种暴行极为残酷。
正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下,曹节才决定让小儿子曹腾入宫做太监,试图借助皇帝身边的权力保护家族。
因为当时进入仕途的路极窄,除了通过举孝廉、立军功,另一个途径就是进入宫廷当太监,争取成为皇帝的亲信。
显然,曹腾选择了这条路。
那么,进宫做太监真的能保证家族的荣耀和富贵吗?
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曹操家族自诩为西汉名相曹参的后裔,但真正奠定家族基础的,是曹腾被皇帝重用,成为朝中权臣。
曹腾的两个哥哥曹鼎和曹褒分别做了河间相和颖川太守。
曹腾本人在士大夫中也有不错的名声,毕竟富裕出身,使得他和兄弟们为人处世都较为得体。
《后汉书·曹腾传》中记载:“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甚至连地方官因贿赂被弹劾时,皇帝都替曹腾辩护,显示出他稳固的政治地位和良好声誉。
不过,从曹腾这个富家子弟不得不进宫当太监的现象,也可以窥见东汉衰败的根源:地方官权力肆无忌惮,社会动荡不安,富贵之家不得不将子弟送进宫廷以求自保。
这正是东汉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朝代短命的一个缩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