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感谢您的鼓励和支持,希望本文能为您带来愉快且充实的阅读体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历深刻变革的重要阶段。在土地私有制逐步取代公有制、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官学逐渐衰落而私学兴起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士阶层逐渐崛起。而作为士阶层一员的“客卿”制度,也由此孕育而生。
客卿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客卿在出身背景、行为模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尤其是秦国与东方诸侯国的客卿制度存在显著不同,这种差异正是秦国后来能够在六国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春秋时期,秦国的客卿状况与其他诸侯国类似,许多客卿是来自他国因政治动荡而出奔的贵族,如丕郑、丕豹、公孙枝等,他们在秦国谋求生存与发展。
进入战国时期,随着秦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迅猛提升,加之《求贤令》的颁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慕名而来,秦国的客卿制度开始表现出与东方诸国明显不同的特色。
从秦穆公时期开始,秦国便注重重用客卿。《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秦穆公广泛招揽人才,任用五位外来贤士,先后吞并五国,在西戎地区称霸一方。
战国时期,秦孝公进一步明确了重用客卿的标准,凡是能为秦国献策献力者,无论出身皆可任职,使得涌入秦国的客卿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据学者考证,从秦国设立丞相职务起至秦国灭亡的百年间,已知担任丞相的24位中国籍人物中,有17位是客卿,其中16位是外来贤士。
不仅如此,秦国还常常任用客卿为军队主帅。据《秦本纪》《秦始皇本纪》统计,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共有130余次对外作战,其中56次由客卿担任率兵将领。
反观东方诸国,直到春秋中后期,亲亲宗法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用人普遍重血缘关系。如晋国倾向任用姬姓宗族成员,楚国排斥异姓士族,导致人才难以广泛流动。
战国时期国际形势剧变,诸国纷纷意识到客卿的重要性。魏文侯率先开创“养士”风气,吸引了李悝、乐羊、西门豹、吴起等名将贤才,使魏国一度成为人才荟萃之地。
然而魏武侯即位后,魏国养士风气陡然衰落,礼贤下士的传统荡然无存,人才大量流失,商鞅弃魏而去便是典型例证。此后,张仪投秦,孙膑归齐等人才纷纷离开魏国。
魏文侯变法成功后,赵国和韩国相继施行改革,推行“选练举贤,任官使能”,但未能持续重用客卿,导致大量人才流失殆尽。
齐国在齐桓公时代曾有重用客卿的传统,管仲改革时期尤为显著,齐国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然而至齐宣王时期,该传统未能延续,尽管善于养客卿,却未予重用,最终导致国家逐渐衰败。
楚国于楚悼王时期重用吴起实施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继任者对人才重用不力,加之内部不和,致使楚国最终无法避免走向衰落。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国在重用客卿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历经秦穆公至秦始皇,重用客卿形成稳定传统。秦国招揽客卿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给予高度信任和重用。
反观东方诸国,虽然部分国家曾重用客卿,但未形成制度化和传统化的做法,客卿多被视为临时人才,难以长久发挥作用,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战国时期社会思想极其活跃,众多士人脱离原有宗族,著书立说,或奔走于各诸侯之间游说。客卿类型丰富,包括儒家、法家、纵横家、兵家、阴阳家等流派,秦国与东方诸国在选用客卿类型上亦有差异。
秦国主要重用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如商鞅、李斯;纵横家如张仪、范雎、公孙衍、蔡泽、陈轸亦为秦国所用,其中张仪和范雎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功不可没。
秦国还广泛任用兵家客卿,前文提及其在多次对外战争中担任将帅的事实即为证明。
除法家、纵横家、兵家之外,战国时期还有儒家、墨家、道家等诸多学派活跃,但他们多不受秦国青睐,鲜有入仕秦国。
东方诸国在任用客卿时,未如秦国般以实际能力为重,更看重求仕者的名声。例如孟子周游列国,因名声显赫,梁国、赵国、燕国皆以礼相待。
客卿在东方诸侯国更像是一种名声招牌,只要声望够大,不论出身何门何派,都可获得优厚待遇。
这些国家仰慕的是客卿的声望,而非真正的治国能力。能留住名人对君主来说是一种荣光。
然而,以名声为选拔标准,不仅难以促进国家发展,反而可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综上所述,秦国选拔客卿注重国家实际需求,优先重用具备政治、外交、军事才能者。只要能为秦国繁荣贡献良策,便可身居高位,甚至获封采邑,赢得国君信任。
相反,空谈理论、无实绩者难以获用。儒学大师荀子虽曾来秦,但秦昭王认为其学说对秦国无益,未予任用。
韩非法家思想受到秦王嬴政高度重视,为求其入仕,秦国甚至对韩国发动军事攻势。可见法家在战国时期被视为最有效的治国思想。
而东方六国选用客卿多以名气为重,师出何门、是否有实用策略均非重点。
学者黄留珠认为,秦国客卿的仕途大致遵循“客——客卿——卿相”这一升迁路径,但客与客卿间往往有“舍人”阶段作为过渡。
秦国客卿制度与军功爵制密切相关,客卿晋升卿相前需经受实际战斗考验。
从秦惠王时代起,秦国将客卿视为官职任用的纽带,并将“客入仕”和“军功入仕”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黄留珠先生还指出,秦国客卿制度具备开放性和流动性,求仕者来源多样,且仕途畅通无阻。
这种开放流动既保证了秦国官僚体系的新陈代谢,也增强了吏治活力,使客卿在国家治理中扮演关键角色。
秦国选拔客卿重视言论与谋略,任用灵活,功勋卓著者可升至丞相之高位。
与其他官员选拔制度相比,秦国客卿制具备独特特点:一是破格录用,二是用人不疑,三是礼仪周全,四是重视才能与功绩。
关于客卿制度的形成,学界多将秦惠王、秦孝公时期视为关键阶段。秦孝公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客卿选拔与任用标准。
相比之下,东方诸国在任用客卿方面缺乏完善制度,且用人随意,客卿难以长期效力。
在东方诸国,客卿多被视为“救火员”,效忠不专一。公孙衍、苏秦等人曾佩戴多国相印,形势紧张时辗转各国。
燕国为报国仇,燕昭王广纳人才,危机解除后乐毅便被迫离开。
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需经齐宣王审核其学识与声望,授予不同等级称号。齐宣王对孟子、田骈等贤才礼遇有加,并为稷下先生修建豪华宫殿。
可见齐国虽有完善养士制度,却缺少有效任用客卿的体系。
东方诸国客卿任用的随意性在荀子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荀子起初在齐国任要职,因权臣排挤被迫逃往楚国,受封兰陵令。
不久后在楚国再遭排挤,被迫转至赵国,受赵王重用为上卿。随后春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