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年抗战期间,随着红军的整编,成立了八路军。新组建的八路军共有三个师、六个旅、12个团,总人数约为3万人。八路军的三位师长从1937年起一直沿用,直到后期的组织调整。最初担任师长的有林总、贺老总和刘伯承。即使林总因病前往苏联养病,他仍然没有被免去115师的师长职务,而是由陈光临时代理该职务。简而言之,只要林总归国,他依旧是八路军115师的师长。
在八路军成立之初,六大旅长分别是陈光、徐海东、卢冬生、陈伯钧、王宏坤和陈赓。他们都是人民军队中的杰出军事干部,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正是由于这些卓越的能力,他们在1937年被选为八路军的六大旅长。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八路军的六大旅长经历了多次更替。抗战期间,统计显示,总共有19位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曾先后担任八路军各旅的旅长职务。
在1937年,343旅的第一任旅长是陈光。陈光是红二师的前师长,也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最为依赖的勇将之一。当115师的林总因伤缺席时,陈光便代理了林总的位置,足见他在军中的威信和战斗力。后来的343旅旅长则由李天佑和杨勇接任,这两位将领曾分别担任115师第686团的团长与副团长,参与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最终,他们也成为了343旅的旅长。
然而,这三位旅长的命运各不相同。陈光虽然是首任旅长,但却未能在后来的发展中有所作为,1954年去世时未获得军衔。相比之下,李天佑与杨勇在人民军队中逐步成长为骨干,将他们都授予了上将军衔,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担任重要职务。
344旅的历史更为辉煌,历任旅长的四位将领都具有卓越的战斗力。第一任旅长徐海东,素有“徐老虎”的称号,是红25军的创建者,曾在战场上屡次取得重大胜利。第二任旅长杨得志,在解放战争期间担当了大名鼎鼎的杨罗耿兵团司令员,华北战场的主力指挥官之一。第三任旅长韩先楚与第四任旅长刘震,都在红25军时期表现卓越,成为了解放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指挥官,尤其在东北战场上,二人领导的第40军和第39军以顽强的作风和战斗力成为第四野战军的中流砥柱。
358旅的历史中,第一任旅长是卢冬生,虽然没有军衔,但他在战争中的表现仍不可忽视。接替他的张宗逊和彭绍辉,后来都成为了第一野战军的骨干力量。张宗逊长期作为彭德怀的大副手,在西北战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消灭马家军的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彭绍辉虽为独臂将军,却在解放西北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第一野战军的重要指挥官。
359旅的历史上,四位旅长也都大有来头。第一任旅长陈伯钧,第二任旅长王震,第三任旅长郭鹏,以及第四任旅长刘转连,都在不同的战场上展现出色的指挥能力,尤其是王震,他不仅在解放新疆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还在建设新中国的农业和铁路系统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最终担任了副总理和副主席职务。
385旅的两位旅长王宏坤与陈锡联也不容小觑。王宏坤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战将,善于指挥并屡建战功,而陈锡联则是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兵团司令,主导了炮兵的创建工作,并在军事指挥和军委日常事务中担当要职。
386旅的三位旅长中,陈赓、王近山与刘忠都在战场上表现出色。陈赓作为开国大将,在多个战场上指挥过大兵团作战,也曾协助越南和朝鲜的军事行动。王近山和刘忠则以勇猛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著称,特别是王近山,他在刘邓大军中被誉为头号猛将。
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曾担任八路军旅长的19位将领几乎都获得了相应的军衔,最低为中将,最高则为大将。然而,由于343旅的陈光和358旅的卢冬生未能活到1955年,他们并未享有这一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