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年四月夏季,曹操被鲍信等人推举为兖州牧,从东郡率兵进军东平国寿张县(今山东省东平县寿张镇)。(见《三国志·武帝纪》)
既然得到了这块重大的地盘,他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压力。
想要稳稳坐稳兖州牧的位置,曹操首要解决的,是盘踞在东平国境内那百万之众的青州黄巾军问题。
在兖州刺史刘岱阵亡之后,曹操抵达寿张之前,东平国并未崩溃,这离不开鲍信坚持的坚壁清野战略(《三国志·武帝纪》)。他们严守各县城池,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青州黄巾军缺乏辎重和粮草(裴注《三国志·鲍勋传》引《魏书》),只能分散在东平国辽阔的乡村中四处搜寻食物,生活极为艰难。
曹操评估说,青州黄巾军因在任城国和东平国连战连捷,变得骄傲自满,有利用奇兵从寿张奇袭的机会。(裴注《三国志·鲍勋传》引《魏书》)
进入寿张后,曹操发现敌军呈“离散”态势,认为这是利用鲍信“据其要害”策略,分割消灭敌军的绝佳时机,决定趁敌骄躁出奇制胜。
他率领千余名步骑兵出城向东侦察敌情,寻求敌人弱点(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然而,曹操与鲍信率先与黄巾军遭遇,步兵尚未赶到,战斗爆发。鲍信拼死掩护曹操突围,曹操侥幸脱险,鲍信壮烈牺牲,年仅四十一岁。(裴注《三国志·鲍勋传》引《魏书》)
鲍信出身儒学世家,秉持节俭,严谨治军,深得部下信赖(裴注《三国志·鲍勋传》引《魏书》)。他目光远大,曾建议袁绍处死董卓(《三国志·袁绍传》),也预见袁绍难成大业,劝曹操离开袁绍南下静观局势(裴注《三国志·鲍勋传》引《魏书》),更提出坚壁清野分割敌军的作战方略(《三国志·武帝纪》)。
可惜这位文武双全的英才英年早逝,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却戛然而止。
此次遭遇战规模虽不算大,曹操军损失数百人,但失去了鲍信这位重要将领。曹操撤退出城,黄巾军趁机发起对寿张城的猛烈攻势。
青州黄巾军自起义以来屡战屡胜,兵锋锐利,个个身强力壮,攻击十分凶猛(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而曹操这边,老兵所剩无几,新兵未熟练,士气低落,官兵皆惊恐不安(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曹操全副甲胄,亲自巡查军营,奖罚分明,极力鼓舞将士士气。随后他率军出击,打击黄巾军,敌军有所挫败,暂时减缓了对寿张城的进攻(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黄巾军派书劝降,声称曹操当年在济南毁坏神坛,是背弃了太平道的“苍天已死”教义,认为汉朝天命已尽,黄天应立,劝曹操投降,共创新世(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曹操看到信件后,愤怒斥责,对着兖州官员们表达了坚定的立场。双方就此展开了“唇枪舌战”,相互提出投降条件,实则在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
曹操曾重金请求归还鲍信遗体,但被黄巾军拒绝,只得用木头刻出鲍信的形象祭奠,痛哭流涕(《三国志·武帝纪》)。这哭声中,除了对挚友的哀痛,也包含了他自己处境的无奈与沉重。
随后曹操布置埋伏,与黄巾军昼夜鏖战,多次俘获敌兵,终于迫使黄巾军退兵(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
值得注意的是,东平国其他县城并未派兵支援寿张城,这也验证了当时鲍信所实施的坚壁策略——各城各守自固。
不少人误以为“贼乃退走”即是黄巾军逃往济北国,但从时间推敲来看,曹操从四月至十二月间,未必一直在与黄巾军持续大规模战斗。黄巾军只是在寿张战役后暂时撤退,寿张之战不过是持续半年之久大战的前期阶段。
这半年间的史料记录甚少,但无疑极为残酷。曹操在侦察地形时引发大战,鲍信建议的分割消灭时机尚未到来,仍需固守静待良机。
这段时间,黄巾军在乡野肆意掠夺,毁坏春耕庄稼,致使秋收大减。百万黄巾军与家眷无数,粮食告急。寒冬来临,饥寒交迫下,黄巾军被迫撤离东平国,向济北国迁移。
此时出击良机终于成熟。曹操追击至济北,黄巾军乞降(《三国志·武帝纪》)。
他们从寿张撤退时并非溃败,而是因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失去战斗力。鲍信的坚壁清野战略终于发挥了致命效果。
冬季,曹操接受了三十余万黄巾降卒,整编后称为“青州兵”,成为他麾下精锐力量(《三国志·武帝纪》)。
百万青州黄巾人口的意义何在?
据东汉顺帝永和五年统计,东平国七县约45万人,任城国三县约20万人,济北国四县约24万人,东郡约60万人(《后汉书·郡国三》)。
乱世前,这四郡总人口不足150万。战乱使得东平、任城人口大减,东郡、济北亦遭波及。百万青州黄巾人口恰好填补了空缺,且四郡土地充足,耕地无争。
站在青州黄巾的立场,他们本是普通百姓,只求温饱安稳。是汉末的苛捐杂税迫使他们起义。如今兖州得地安家,达成了他们的初衷。
青州兵之所以忠于曹操,正是因为曹操救了他们全家人的命。
他从三十万黄巾军中挑选精锐数万,组成青州兵,只听他的号令。
至此,曹操掌控兖州四郡,百姓归属他,青州兵听令于他,谁敢违抗?各大士族的权力在此时完全被压制。
他真正拥有了兖州的绝对权力,下一步便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兖州牧霸主。
与青州黄巾军的这场战争,时间长久,代价惨重,却收获巨大。没有哪位英雄的成功是轻易的。
这场战役里,有鲍信的鲜血,有寿张守城士兵的血,还有无辜百姓的泪水;有曹操的悲痛和无奈;有对局势错误判断的辛酸,有重振士气的艰辛,有边战边谈的机智,也有漫长等待战机的煎熬。
但最终,在鲍信的战略指引下,曹操赢得了这场关键战争,坐稳了兖州牧的位置,拥有充盈的百姓和强大的军队,以及完全的统治权。
如果说他与黑山军的东郡之战是立足之战,那么此役无疑是曹操霸业的奠基之战!
曹操能够有后来卓越的成就,首当其冲应感谢的,就是鲍信这位文武双全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