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命运结局各不相同,有的人生活平凡无奇,宛如一片轻飘的羽毛,匆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仿佛从未存在过;有的人则如大山般重压于世,忧心天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载史册,仿佛从未离开过。而还有一种人,他们的离世如一团乱麻,无法解开,沉没于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中。虽然死去,却在后世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韩非子,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死因别具一格,最终让他身边的同学李斯,背负了长久的骂名。然而,细细推敲,其实李斯并不应当为韩非子的死承担如此沉重的责难。
《史记》中有关于韩非子之死的详细记载,描述了秦王嬴政在看到韩非的作品后,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欣赏,并感慨道:“得见此人,死不恨矣。”为此,秦王竟不惜派兵攻打韩国,意图逼迫韩王将韩非送至秦国,亲自接见。
然而,韩王一直对韩非不以为然,始终未曾启用他。直到秦王施压,韩王无奈之下,才决定任命韩非为韩国的使者,前往秦国会见嬴政。
尽管秦王对韩非的才华深感敬佩,韩非却未能在秦国获得应有的职位。相反,由于李斯等人的暗中陷害,韩非最终在囚禁中死于毒手。正是这段历史,让李斯背负了许多人认为他因嫉妒韩非才华、暗中毒死同窗的恶名。
司马迁的《史记》向来被认为是可信的历史记载,但他善于运用“春秋笔法”,某些细节或许未必完全准确。因此,《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我们应当与其他史料进行比对,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钱穆先生在《李斯韩非考》一书中便对史记中的一段记载提出了质疑:
“天下宁有爱好其国一公子之书,因遂急攻其国者?”
钱穆的疑问表明,他并不相信秦王会因对韩非作品的喜爱,而发动对韩国的战争。事实上,即使在《史记》的其他篇章,包括《秦始皇本纪》和《六国年表》中,也没有找到秦国在这一年发动战争的确凿证据。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其他可靠的史料中寻找线索,而《韩非子·存韩》篇无疑是解开这一谜团的重要资料。在这一篇章中,有一段描述李斯向秦王提出的策略:他建议通过大军压境的威胁,迫使韩国和齐国屈服。这一“恫吓策略”成功让秦国以无血战的方式迫使韩王同意派遣韩非出使秦国。
这样一来,便能解释为何许多史料中未提及秦国出兵攻打韩国的记录。原来,秦国大军并未发动实际的军事行动,而是通过施加心理压力迫使韩国接受了韩非入秦的要求。这一策略之巧妙,让韩王只能在压力下作出让步,而此时,韩王的心思也早已随着消息而明了,他终于启用了之前一直忽视的韩非。
这种“以兵逼人”的策略,实际上并不新鲜。早在长平之战时,范雎就曾使用类似的手段,使赵国误以为有大军压境,最终迫使赵国不得不采取行动。两者的手法,不禁让人联想到。
公元前234年,在秦王嬴政和李斯的努力下,韩非终于作为韩国的使者进入了秦国。在两国的会谈中,秦王对韩非的才学表示高度认可,但他并未立即委任韩非重职。相反,正是由于李斯的心生嫉妒,担心韩非未来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在秦王面前暗中挑拨,最终促成了韩非被毒死的悲剧。
《资治通鉴》对这一事件的描述透露了李斯当时的动机。李斯建议秦王,韩非作为韩国公子,永远不可能完全为秦国效力,因此,除掉韩非以免留下后患,才是长久之计。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这才导致了韩非的悲剧结局。
李斯与韩非同为时代的精英,尽管两人各有所长,却在性格和背景上大相径庭。李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注重务实行动;而韩非则深受法家思想影响,具有较为理论化的视野。如果韩非真心归附秦国,无疑对秦国是极大的助力,尤其是在当时,秦国急需更多能够出谋划策的谋士。秦王和李斯为促成韩非入秦,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为何最终李斯的陷害奏效,秦王却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呢?
秦王嬴政在继位以来,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尤其是在纳贤方面,常常能容纳那些他人无法容忍的人才。例如,郑国,一个来自韩国的“间谍”,他帮助秦国修建了郑国渠,后果显示出秦王远见卓识,并未因郑国的真实身份而将其除掉,反而继续信任他。若秦王能够如此容纳其他人才,为何无法接受韩非呢?
原因或许在于,韩非始终心系韩国,而非全心为秦国效力。尽管他进入秦国后仍希望为韩国争取时间,试图通过提出“灭赵存韩”的战略来拖延秦国的进攻。然而,秦王早已看透了韩非的心思,他并不打算单纯依赖于韩非的谋略。于是,虽然秦王对韩非极为赏识,却未立刻给他重用的机会。正是在此时,李斯乘机提出除掉韩非的建议,秦王最终同意了这一方案。
李斯的做法,是否完全出于嫉妒之心,值得深思。毕竟,李斯早年贫困,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他拜荀子为师后,深知国家大事,始终怀有强烈的国家忠诚心。他帮助秦王统一六国,策马奋进,然而,在秦王死后,赵高篡权,李斯才逐渐转为以自保为主。
李斯杀韩非的动机,可能既有嫉妒,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李斯曾全心全意为秦国效力,但看到韩非并未打算全身心效忠秦国时,他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免韩非未来成为威胁。
此外,李斯不让韩非面见秦王,也可以理解。毕竟,这一切都应由秦王亲自决断,如果让韩非见秦王,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麻烦。而秦王若赦免韩非,便是对自己的决策产生疑虑,若亲自下令杀死韩非,又会影响秦国的形象,因此李斯便代替秦王承担了这一切责任。
韩非子的死,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才德固然重要,但忠诚与爱国的精神更为关键。尽管在韩国未受到韩王的重用,但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韩非始终未曾失去韩国公子的尊严与信念。他宁愿选择死,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这一选择,让李斯背负了本不应属于他的骂名。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