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乾隆年间,张英与张廷玉父子二人的事迹广为传颂。他们不仅两代都曾担任朝廷宰相,且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广受百姓敬仰。张英的治理能力与治家之道为后人所称道,而张廷玉更是在三朝元老的职位上屡创佳绩。可以说,这对“父子宰相”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家的家风:清廉与自律
在康熙年间的南书房,张英是个极为忙碌的身影。正值朝廷应对三藩叛乱,他几乎日夜不离开康熙帝的身边,担负起大量的政治事务。康熙对张英的能力非常欣赏,尤其是他处理政务的高效与清正,也因此,康熙每次南巡都会带上张英。这种长期的陪伴和信任,足见张英的政治智慧与忠诚。
对于张英来说,清廉与节俭是他作为官员的核心原则。他不仅以自己身教家人,还常常强调勤奋与节俭的重要性。张英早早就设定了自己的退职生活,坚决不奢侈享乐,他甚至立下誓言:“誓不著缎,不食人参。”张廷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深受父亲影响,秉持清正廉洁的治家理念。张廷玉在《澄怀园语》一书中写道:“为官首先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他深知贪欲之害,也因此反对追逐权力与财富,主张道德至上。
在张廷玉心中,百姓的福祉永远是最重要的。他曾多次为百姓着想,捐资赈灾。比如,1708年桐城遭遇水灾,张廷玉得知后,立刻指示家人筹款赈灾,广受称赞。更有一次,他在回乡的路上发现龙眠河上的子来桥被水灾冲毁,他慷慨捐出6,300两白银,用以重建桥梁。为了表彰他的贡献,这座桥还被命名为“良弼桥”。
官场的宽容与智慧
在那个充满权谋和纷争的官场,张英和张廷玉父子虽也经历了许多摩擦,但他们一直采取宽容的态度来化解矛盾。张英早在官场上就树立了“六尺巷”的宽容事例,成功避免了许多官场冲突。他的做事风格正是宽厚待人、不计个人得失,赢得了许多同僚的尊重。张廷玉继承了父亲的这种官场智慧,他始终保持谦虚,虚心接受同僚的意见,处理分歧时态度诚恳。
在官场上,张家父子始终避免结党营私。张廷玉在《澄怀园语》中提到:“凡人度量广阔,不嫉妒、不猜疑,这才是自己的福祉。”这种大度和宽容,使得张家父子始终能够稳步升迁,而不招致任何政治上的风险。
张廷玉晚年的遗憾与坚持
然而,即便是张廷玉这样智慧、清廉的官员,也有他晚年的遗憾。到了1748年,77岁的张廷玉已接近风烛残年。他一生清贫朴素,唯一所求的便是一个名声。他希望能被配享太庙,成为历朝祭祀的对象。乾隆帝本应答应他的请求,但乾隆却认为张廷玉太过执着于个人名声,仍希望他继续发挥余热,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虽然乾隆最终批准了张廷玉的请求,但张廷玉却犯了一个错误——他未亲自向皇帝谢恩,而是由儿子代为拜谢。乾隆对此非常不满,认为张廷玉不够尊重皇帝,便写下了一道长篇上谕公开批评。得知此事后,张廷玉的学生及时告知了他,张廷玉在慌乱中早早赶到皇宫。然而,皇帝早已心生不满,虽然没有做出严厉的惩罚,但这一事件也让张廷玉的晚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张家后代的成就与家风的延续
尽管张廷玉晚年的一段插曲略显悲剧性,但他所秉持的家风依然延续至后代。张廷玉不仅为自己的家族树立了典范,他的儿子们也各自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张廷玉的第二子张若澄,年轻时便在科举中出类拔萃。24岁时,张若澄就中进士,并开始了与乾隆皇帝的亲近关系。张若澄深得皇帝宠爱,不仅才华出众,还擅长书画,许多他的作品被载入《熙朝名画续集》作为典范。他的艺术才华也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文人圈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同样非常出色,虽然由于家族要求曾被降级,但他最终依然官至礼部尚书,并在南书房担任重要职务。他的画作也流传至今,尤其是《岁寒三友图》等作品,成为后世艺术家仿效的楷模。不幸的是,张若霭英年早逝,仅34岁便离世,这对张廷玉及其家族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此外,张廷玉的另外两位儿子,张若溎与张若渟,亦在朝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张若溎曾担任乡试考官和山东学政,并总裁四库全书馆,而张若渟则任职兵部尚书、刑部尚书,两人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结语
张家的家风,尤其是张廷玉所传承的为官之道,不仅影响了张家的子孙,也为整个封建社会的官员树立了榜样。在这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官场中,张家父子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楷模,他们的成就与智慧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