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周公、周成王等封建亲戚,辅佐周朝政权稳固,采取了分封制来确保国家的稳定。周朝以封国的形式,将大部分土地划分给了亲戚和部落首领,以此增强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力。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被分封的诸侯国数量众多,甚至达到了数百个之多。另据《汉书》的说法,封国的数量曾达到八百个,尽管这些数据的准确性无从考证,但足以看出西周初期诸侯国的数量可观。这些分封活动大多发生在周武王、周公、周成王以及周康王的统治下,且随着时间推移,后来的分封逐渐减少。即便如此,整个西周时期的分封依然保持着庞大的规模。
然而,在这些众多的诸侯国中,秦国并未出现在最初的分封名单中。楚国的建国经历也是相当曲折的。楚国的祖先鬻熊曾在商朝末期投奔周文王,作为周朝的重要支持者,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显著贡献。然而,尽管楚国有如此辉煌的背景,在分封诸侯国时,楚国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楚成王时期,楚国才获得了一个小小的封地,成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诸侯国。熊绎作为楚国的首任国君,在周成王时期参加了岐阳会盟,但由于地位低微,他并未获得参与会盟的资格,而是被安排在会盟之外与鲜卑首领一道守燎。这个安排足见楚国在周朝诸侯国中的地位低下。
楚国的起步艰难,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熊绎带领楚国人民艰苦创业,艰难地开辟了生存空间。随着时间推移,楚国逐渐发展壮大,国君也开始在南方不断扩展疆域,最终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大楚国。相比之下,秦国的建国历程更为艰难。虽然楚国能够在商朝末期审时度势投奔周文王,但秦人当时却并没有像楚国那样主动寻求周朝的支持。
秦人祖先最初是嬴姓部落,早在商朝时期,他们便生活在西方边陲,负责保卫商王朝的西境。在商纣王的统治下,飞廉和儿子恶来凭借强大的力量受到了商纣王的重用。周武王伐纣之时,恶来被杀,而恶来正是秦人的祖先之一。由此可见,秦人的祖先在周武王伐纣时忠诚于商朝,因此不可能获得周朝的分封。直到七世之后,嬴姓部落才迎来转机。
非子,居住在犬丘,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牧马人。周孝王得知后,任命他负责汧渭一带的马匹管理,并对非子的贡献表示嘉奖。周孝王将秦邑赐予非子,并让他接管嬴姓的祭祀,从而将秦国作为周朝的附庸。秦人从此开始世代为周朝养马,并肩负保卫西陲对抗西戎的任务。
西周灭亡时,秦国依然是周朝的附庸,虽然其地理位置偏远,却始终与西戎交战不断。当周幽王死于犬戎之手时,原太子宜臼被迫召集诸侯勤王,卫国、晋国和郑国纷纷出兵支援,而秦襄公也率领秦军成功将犬戎赶出了镐京,扶立宜臼为周平王。周平王为了避难,决定迁都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时期。作为回报,周平王提升秦国的地位,将其从附庸升格为正式的诸侯国,并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予他封地。从此,秦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然而,最初的封地并不容易获得。周平王赐予秦国的是岐山以西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当时被犬戎占据。周平王明确表示,若秦国能收复这些失地,便可将其作为秦国的封地。尽管面临如此挑战,秦襄公依然欣然接受,因为这标志着秦国的正式崛起,能够与其他诸侯国平等地交往。尽管初期封地被犬戎控制,秦襄公深知富贵险中求,意识到未来秦国将与犬戎展开一场关乎生死的较量。
秦国与犬戎的战斗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秦人一直守卫商朝西境,与犬戎的战斗不断。周厉王时期,犬戎曾反叛周朝,灭了犬丘的所有居民,这一事件与秦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大骆,犬丘的封君,便是非子的父亲。犬戎的反叛彻底激怒了秦人,周宣王也指派秦襄公的祖父秦仲讨伐西戎。虽然秦仲最终战死,但周宣王并未放弃,将秦仲的儿子们指派出征西戎,最终成功击败了西戎。作为奖赏,周宣王将犬丘归还给秦国,并任命秦人担任西垂大夫。
秦襄公继位后,继续与西戎作战,并最终带领秦国逐渐稳定。尽管当时的封地依然处于犬戎控制之下,秦襄公通过多次努力将秦国领土扩展至岐山一带,为秦国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襄公的死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秦文公继位后,不仅成功打败西戎,还在关中地区建立了新的都城,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秦文公之后,秦国逐步强大,甚至引起了东周诸侯国的警觉。自秦宣公开始,秦国与晋国爆发了一系列冲突,直到公元前660年,秦穆公登上历史舞台。秦穆公凭借卓越的领导力将秦国带入了强国之列,成功拓展了领土,称霸西戎。尽管秦穆公去世后,秦国的东进受到制约,但秦国的强盛已成定局。最终,到了秦孝公时期,秦国迎来了全面的变法,成为了强大的战国七雄之一,并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