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胜晚年因犯错误而身陷囹圄,但因患癌晚期而获准取保候审。在这位曾经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老英雄身上,尽管他犯下了严重的过错,党和人民仍然给予了他一定的照顾和宽容。这种待遇,既是对革命老人的敬意,也反映了党在历史背景下的宽容政策。
当时,黄永胜在青岛的医院接受取保候审,儿子黄正前来照料。父子俩在病床旁回忆起过去的革命岁月时,黄正问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问题:“父亲,您心中最敬佩的上级是谁?”黄永胜的回答令黄正震惊,因为他提到的三个名字中竟没有林老总。这让黄正有些难以理解,毕竟黄永胜能在部队中一路高升,林老总的赏识和提携功不可没。那么,黄永胜口中的“最佳上级”究竟是谁呢?
首先,毫无疑问的是毛主席。作为开创新时代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黄永胜将毛主席列为最敬佩的上级,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次,黄永胜提到了陶铸。陶铸在广州军区成立后,一直与黄永胜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两人多次会面,感情深厚。陶铸对黄永胜的提携和帮助,也给了他很多指导。
最后,黄永胜提到了罗荣桓——这位被他称为“罗帅”的领导人。按理说,罗荣桓和林老总的地位应是平等的,但为何黄永胜偏偏提到罗荣桓而未提林老总呢?这背后,有着不少故事。
黄永胜出生于贫苦家庭,读书较少,起初的军事生涯中也并不擅长管理。1927年加入革命队伍后,他参加了秋收起义。当时,罗荣桓带领的农民武装部队也参与了起义,从此,黄永胜便跟随罗荣桓,多次受到他的教导与影响。
有一件事,黄永胜至今记忆犹新。刚加入队伍时,他仅是一个小班长。在一次行军途中,部队因严寒无法取暖,一名士兵私自拿了农户的稻草生火。黄永胜知道违反了纪律,但却没有好好劝导士兵,只是粗暴地命令他停止。然而,寒冷的天气让士兵不听指挥,反而在黄永胜的怒目下继续生火。愤怒之下,黄永胜动手打了那名士兵一耳光。
第二天,这件事传到了上级。罗荣桓作为连队领导亲自前来询问。黄永胜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反而解释说自己是在执行纪律。罗荣桓却一连问了几个问题:“黄永胜,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如果你是一个士兵,班长一言不合就打你,你会如何想?这样的队伍还能打得赢仗吗?”这些问题让黄永胜羞愧不已。他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犯错后,罗荣桓从未责骂过他,而是耐心地指点他。正是罗荣桓的这种教育方式,让黄永胜意识到,管理和指挥不仅要严格,还要有耐心与方法。从此,黄永胜再也没有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学会了以理服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永胜已成为685团的团长。他打仗出色,但在部队管理上却时常与其他人发生冲突。当时,他的政委邓华是红军时期的老战友。熟悉的关系反而让他们在许多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甚至在一次讨论中,黄永胜气愤地拍了桌子,质疑邓华管得太多。然而,问题逐渐上升到上级领导那里,林老总和罗荣桓深知两人的性格和背景,最终决定将黄永胜调离685团,担任副团长。
黄永胜一听到被降职,火冒三丈,立刻去找领导讨公道。正是罗荣桓耐心劝导他,从容地讲解了当时的局势和调整的必要性,最终说服了他接受这一决定。黄永胜不情愿地前往独立团担任副团长,这一切,都离不开罗荣桓的苦心劝导。
解放战争时期,黄永胜在辽沈战役中表现突出,但也因违抗命令而陷入困境。在一次围歼廖耀湘兵团的作战中,黄永胜率领的8纵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之后,他未按命令行事,带领部队继续作战,最终为全歼廖耀湘兵团创造了条件。虽然战斗大获全胜,但黄永胜违抗命令的行为仍旧引起了上级的强烈不满,最终他被调离8纵,撤职处理。面对这一打击,黄永胜性格倔强,不愿低头,决定前往后方治疗。然而,不久后,罗荣桓再次为他出面,最终让黄永胜回到6纵担任司令员。
1963年,罗荣桓去世,黄永胜悲痛万分。此时,他深知,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罗荣桓的教导与提携。在罗荣桓去世后,黄永胜常感慨道:“没有罗帅,就没有我的今天。以后遇到难题,我该向谁请教呢?”他深知,若没有罗荣桓的细心指导,他或许早已因粗暴的性格和固执的做法,酿下大祸。
黄永胜之所以没有把林老总列为最好的上级,或许正是因为,尽管林老总在军事指挥上有非凡的才能,但在个人关怀和教育上,罗荣桓却更为细致与深远。黄永胜晚年反思自己的革命生涯时,对罗荣桓的怀念,更多是对自己当年过错的自我批评和懊悔。他明白,如果罗荣桓还在,他一定不会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在他的心目中,除了毛主席和陶铸之外,罗荣桓是最值得尊敬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