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建立的,但由于王佐、袁文才后来遭遇的不幸等多方面原因,实际上从这一地区走出的开国将军数量非常有限。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比如开国中将张国华,就是从王、袁部队中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后来见到他时,甚至不直接叫他的名字,而是亲切地称他为“井冈山”。
张国华是人民军队中一位杰出的将领,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主要由他指挥,打响了我们民族尊严和国威。他的感情生活也颇为特别:他的妻子是他一位战友的遗孀,而他曾经对这位战友多有照顾,甚至参加过他的追悼会。过去的经历并未影响他们的婚姻,二人携手共度了大半生,感情非常稳定。
张国华1914年出生于江西井冈山北麓的永新县,未满15岁就参军加入红军,被编入王佐、袁文才领导的红四军第32团。凭借聪明和勇敢,他很快得到提升。红四军主力下山作战时,他随部队转战,命运也因此与王、袁不同。在之后的战争岁月中,张国华通过不断的实战磨练,到了抗战时期已能独当一面。
1938年,张国华随八路军115师深入敌后,活跃于晋冀鲁豫广大区域。1944年6月,冀鲁豫第九军分区成立,他被任命为政委,负责分区内政治思想和后勤统筹工作。
在张国华麾下,有一位非常出色的财政人才赵明启,担任九分区工商管理局局长。他文化素养高,是颇有名气的诗人,还曾担任《大公报》特约记者。为揭露国民党的黑暗,赵明启曾深入煤矿进行技术测量,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并结交了不少工人。他的妻子樊近真也是知识分子,专门学习过金融财政。
抗战爆发后,赵明启带领200多人投奔八路军,之后一直负责财政工作。夫妻俩调到冀鲁豫第九分区后,赵明启主抓公营商店建设,组织根据地土特产外销,有效打破敌人封锁。樊近真则在兴隆商店工作,曾化装成农妇,巧妙躲避敌人搜捕,潜入敌占区找到印刷机,为根据地印刷边币。两人堪称革命知识分子的典范。
可惜的是,1944年底赵明启因肝病去世,张国华为失去一位优秀干部深感痛惜,亲自参加追悼会。此前他与赵明启接触颇多,这次却是第一次见到樊近真。他握住她的手说:“明启同志走了,你要多保重,完成他的未竟事业。”这简单几句话,给了樊近真极大的安慰。
随后,张国华忙于工作。1945年4月底,他率领第九分区配合第八分区攻破日伪据点南乐城。总结大会当晚,他刚讲完话退下休息时,通信员悄声告诉他:“政委,分区银行有位叫樊近真的女同志急着找您,有重要事情汇报。”
张国华听到“重要”二字,立即跟随来到接待室。见到樊近真,他关切地问:“赵明启同志安葬得怎么样?家里还有困难吗?”樊近真眼泪顿时滑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和遭遇。
原来赵明启和樊近真虽是夫妻,却未领结婚证。赵明启去世前几个月,有人不知樊近真已有归属,强行介绍她给一县委书记。樊近真拒绝后,该书记出于私怨,借整风之机将两人同时抓捕,污蔑其有不正当行为。若非二人职务较高,恐早被“处理”。
因职务身份,二人被送到“边纵”审查,幸亏分局书记黄敬察觉异常,才得以保命。赵明启被留党察看,樊近真则被开除党籍。此事重创赵明启身体,病情迅速恶化去世。樊近真未放弃申诉,但“边纵”一直未受理。日军大扫荡后,“边纵”撤销,申诉无门,她最终找到在追悼会上关照过她的张国华。
张国华听完认定事情属实,鼓励她写详细报告,承诺帮忙。第二天樊近真递交材料,组织认真核查后撤销了对赵明启和樊近真的处分,并特制纪念册以示歉意。
拿到纪念册时,樊近真感激涕零,想当面感谢并请政委题词,但张国华已率军出征,她只能探听消息等待合适机会寄出。
1945年10月初,冀鲁豫军区主力升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张国华任副政委。不久收到樊近真寄来的纪念册和信。他感到这件小事被她记挂许久,随即题词回信,信末一句“从信上看,你的情绪比以前好了”令樊近真心生暖意。
邯郸战役胜利后,张国华调任7纵副政委,同月出席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意外再次遇见樊近真。她亲切打招呼,称呼仍是“政委”。张国华见她神色大为好转,内心宽慰不少。
1946年1月,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议,暗地较量未曾间断。国民党派遣特务潜入根据地搞破坏,又企图在金融上通过“法币入侵”击垮我党。
此时张国华负责恢复和发展城镇经济,因不谙此道一时陷入困境。樊近真和其他经济领域同志成为他的下属,因先前交情,樊近真悉心安慰他并提出多个有效建议,帮助根据地度过难关。
频繁接触中,张国华对樊近真产生了感情,并大胆表白。樊近真初时拒绝,说:“我结过婚,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因病早逝,小儿子寄养在老乡家,才三岁。你未婚,应找更好的。”
张国华却不以为意:“你1936年就参加革命,思想怎么还这么封建?我们都是党员,不应受这些束缚。孩子是革命的未来,我会给你和孩子真挚长久的爱。”
他的真情打动了樊近真,二人于1946年6月结婚。不久樊近真怀孕,受组织派遣潜入国民党银行内部,路过一个村庄时遭敌包围。临近分娩,她只能躲在老乡的牲口棚里生下孩子。
敌人随后进入挥刀相向,好心的老乡苦苦哀求,敌人见妇幼无害才放人。樊近真感叹孩子出生如此艰难,给她取名“难难”。
1951年,张国华已任18军军长,奉命进军西藏。一次紧张会议中,警卫报告难难病重。张国华顾不上,继续开会。会议结束急忙赶到医院,却发现难难已停止呼吸。噩耗令夫妻俩痛哭失声,他深感如果早点赶到,或许能改变结局。
但部队即将进藏,国事重大,他只能先顾国家。可以说,难难也是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1972年,身兼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等职务的开国中将张国华在工作岗位上逝世。噩耗传来,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极为悲痛。这位曾率部击败印军的老革命家的离去,是国家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