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十月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政权。接下来的公元二百二十一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建立汉政权,年号章武。同年八月,孙权也宣布称吴王。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成型。
然而,就在这新格局刚刚确立之际,刘备却突然宣布要调动全国之力,进攻吴国。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当时刚刚登基为帝,距离称帝仅一个月的时间,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各方需要时间来安顿和整顿。然而,刘备却执意要对吴国发动进攻。于是,历史上响亮的夷陵之战就这样爆发了……
要理解这场战斗的背景,不能不提到关羽在襄樊之战中的突出表现。在那场战斗中,关羽的英勇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之一,他的声势甚至一度盖过了曹操和其他敌人。正当关羽气吞万里如日中天时,东吴却趁机从背后偷袭,导致关羽惨遭失败并丧命。正是由于关羽的死,刘备在刚刚登基为帝之时,就决心要与吴国决一死战。对于刘备而言,这不仅是出于复仇,更是为了稳固蜀汉的军心和声威。
对于刘备的这一决定,历史学界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刘备此举过于急功近利,完全失去了一个政治家的冷静和理智;也有观点认为,刘备背后有更深的考量,他此举或许是借兄弟之名,来维护自己权力的稳定。但事实上,曹魏政权早就就此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讨论。侍中刘晔曾明确表示:“蜀虽狭弱,然刘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势成必然。”简而言之,刘备进攻吴国的根本原因就是复仇,为了军心,也为了兄弟。
但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还有一个更加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刘备的北伐即将取得突破,正当他最为强盛、最具雄心壮志的时候,身后却遭遇了致命打击,这种仇恨足以促使他无视一切,为了报仇而挥剑向吴国发起进攻。除了这些,恐怕还有其他原因,本文不再一一展开。背景已定,夷陵之战最终爆发。那么,刘备在这场战役中到底如何呢?
答案并不乐观——刘备并未打好这场战役,而且战斗刚开始时,他就已经遭遇了巨大的损失。事实上,早在战斗之前,大将赵云便曾劝刘备放弃进攻,他认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先灭魏国,则吴国自服。”然而,刘备听了这番话不仅没有采纳,反而勃然大怒,拒绝了赵云随军出征。接着,广汉的秦宓也提出了劝阻,认为当前时机不利,刘备完全不予理睬,甚至将秦宓关进了大牢,直到最后才将他释放。尽管如此,张飞依然支持刘备出战,并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带领数万兵马准备迎战。然而,张飞过于苛刻,结果被部下张达和范强所杀。
张飞的死让刘备震怒至极,几乎气得吐血。士兵们的士气开始动摇,文臣们的心情也不稳定,甚至诸葛亮对此表示无奈,虽心有不满,却不敢直言劝阻刘备。
尽管如此,刘备还是决定亲自率领四万大军发动进攻。在战前,刘备取得了一些小胜,成功占领了巫县并进军秭归,甚至一些蛮夷部落也自愿加入征战行列,刘备信心满满。然而,面对刘备这一势如破竹的进攻,孙权曾尝试求和,但被刘备拒绝。迫不得已,孙权只得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带领五万兵力进行抵抗。
关于战场上的兵力配置,很多人称夷陵之战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并常常夸大刘备的兵力,甚至说他拥有七十万大军。但据史书记载,刘备实际带领的部队只有四万人,即便加上南翼的辅助部队,也不过五万人。而东吴方面,则确实有五万兵力,并且也有援军。因此,从兵力对比来看,实际上刘备的军队并不占优势。
然而,刘备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怯懦,他士气高昂,一路猛攻,但也正因如此,他在战争中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过于急功近利,自己一直亲自冲锋在前,战斗中几乎没有给别人留余地。这时,谋士黄权忧心忡忡,提出让自己带头冲锋,刘备则认为黄权过多干预他的指挥,最终将黄权调到镇北将军的位置,完全错失了合理的战术调配。
显然,刘备将最能干的谋士和将领全部调离了主力部队,整个战场上,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在为战斗指挥。或许对刘备来说,这是一场个人英雄主义的决斗,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决策是非常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