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礼一直是军人精神风貌的象征,然而仅仅因为一个军礼而让少将级别的军官遭遇暴力,似乎显得有些过于荒谬,然而这样的事件确实真实发生,并被详细记录在斋藤邦雄的回忆录《陆军步兵漫画物语》中。通过这本书,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日军内部的荒唐与极端。
在人们的印象中,“日本皇军”似乎天生带有贬义。的确,近现代的日本军队,作为“皇军”参与了多场令人震惊的国际战争。“皇军”这个名称,原本带有皇家专属军事权的意味,象征着天皇的绝对权威。然而,历史上皇权独大往往弊大于利,一旦缺乏权力制约,军队便容易成为扩张主义的工具。初期,日本军队曾以“国军”自居,那么从“国军”到“皇军”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皇军”一词首次出现在近现代日本的文献中,是松本正造在1887年出版的《圣德太子传图会》一书中提到的。那时,这个词所指的仍是古代的日本军队,而非近代的帝国军队。甲午战争爆发后,茂木充实编写了《神祗感应皇军必胜篇》,这本书虽然讲述的是近代之前的日本军队,但其中却暗示了天皇在军队中的绝对地位,暗藏着天皇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宗教领袖角色。
日俄战争时期,日本社会弥漫着紧张与恐惧的氛围,为了鼓舞民心,“皇军”这一称谓被广泛引用在军歌和激励民众的文章中。从那时起,媒体和各种著作中开始频繁使用“皇军”这一名词,虽然它并没有实质性意义,更多地体现的是对神道宗教的推崇和“皇国史观”的宣传。在那个阶段,天皇和皇室对军队的干预尚且有限,尚不能称之为“皇室的私人武装”。
然而,随着陆军中“皇道派”的崛起,“皇军”逐渐从象征性的名词转变为实际的军事力量。即使在“二二六事件”之后,“皇道派”遭到“统治派”的清洗,但“皇军”从此成为了日军的代名词。这个转变标志着日本军部摆脱了与政府的权力制衡,走上了主导日本政治与军事行动的道路,并毫不犹豫地开始扩张侵略。
即使“皇道派”主张的以天皇为首的军政府没有成功建立,但法西斯主义的军国体制已经深入根植。日本的内阁也完全沦为“皇军”的附庸,成为了它发动战争的后勤保障。军部借“皇军”之名,成功发动了国民精神总动员,将整个国家的经济与民众彻底纳入战时体制。继而,皇军展开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并在太平洋战争中继续扩张,给周边国家和无辜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斋藤邦雄于1941年加入日本皇军,在军队中担任情报工作,并被派往八路军的情报岗位。战争结束后,他创作了多部描写军中生活的作品,其中《陆军步兵漫画物语》用漫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他在侵华战争期间的亲身经历,这本书在日本广泛流传。在这本书的“追忆战友(二)”一章中,他描绘了一段既荒唐又悲哀的事件。
斋藤回忆,在他担任旅团司令部期间,有一位少将名叫田中信男。提起田中,首先让人想起的就是他那副标志性的大胡子。他身材魁梧,脸上长着一对非常醒目的八字胡,胡须长约十多厘米,十分引人注目。尽管在前线部队里不少军官都留胡子,但像田中这样浮夸的胡子却少见。甚至连日本天皇都对田中的胡子表示赞赏,曾亲口说:“田中的胡子不许剃。”这让田中更加得意,几乎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荣誉勋章。
然而,田中敬礼的方式却常常成为笑柄。每次敬礼时,他总是把肘部高高抬起,配上他那飞扬的大胡子,看起来像极了“招财猫”,显得既不标准又滑稽。尽管军队里对敬礼非常讲究,但田中似乎并不太在意自己的不规范动作。有时候他甚至让士兵不用敬礼,显得相当宽松。
然而,田中对待上级可就没有那么宽容了。斋藤邦雄回忆了一次,当时有一位陆军中将来视察,在司令部与军官们开会,而田中负责端茶倒水。就在他即将进入会议室时,他听见里面传来一阵响亮的“啪,啪”声,疑惑中走了进去。眼前的一幕让斋藤惊讶不已:田中正笔直站立,双手紧贴裤缝,面前站着一位比他矮许多的大员,这位大员气得眉毛直竖,愤怒地喊道:“这算什么敬礼?给我重新来过!”
田中因为不规范的敬礼方式被大员训斥并“重来”了一次,甚至遭到了巴掌。对于一个少将来说,这样的惩罚显得既荒谬又不合情理。斋藤也坦言:“凡是对于敬礼如此严格的上司,通常都是一些战场上无能的指挥官。”
这场因敬礼不规范而引发的“巴掌事件”,对于田中而言也许只是军旅生涯中的一小插曲。没多久,他便晋升为中将,并被任命为33师团的师团长,赴东南亚印缅地区履新。对于当时的日军来说,这种暴力事件并非个例,甚至普通士兵的遭遇更加离奇和残酷。斋藤邦雄在回忆录《陆军步兵漫画物语》中的“回忆战友(一)”部分,就讲述了另一种荒谬的暴力事件。
斋藤的战友M,是一个动作迟缓、思维模糊的新兵,在训练时常常遭到班长和老兵的暴力对待。M几乎成了整个连队暴力的对象,脸上常常肿胀,甚至快要变形。后来有一天,M偷偷从家里收到了大福饼,斋藤陪着他一起吃了。结果,这件事被发现了,随即他们遭到了极为残酷的体罚,被“特级巴掌”打得嘴角流血。
这种冷酷的惩罚不仅仅是日军对待新兵的常态,甚至在更高层次的军官之间也时常发生暴力事件。对平民的残暴行为则成了日军侵华战争中的常态,而这种行为不仅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也激起了日本国内的反感。随着战争的进行,日军内部开始出现反战情绪,逃兵现象频发,士兵自杀事件不断增加。
这些残酷的事件和日军的腐败行径,都被斋藤邦雄详细记录在他的回忆录中。他所讲述的这些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忆,更是对无辜死难者的纪念。斋藤的回忆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战争中的暴行和牺牲的百姓,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被遗忘。
参考书目:
《陆军步兵漫画物语》;光人社;2009年4月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日军官兵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日本兵漫画抗战》;《文史博览》;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