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年届49岁的秦始皇正在东巡途中,突发重病,倒下于邢台的沙丘之地。即便是向来刚毅果决的他,恐怕也未曾预料到,这一病却成了他一生的终结。在不足二十天的时间里,曾经叱诧风云的他再也未曾重新站起,命丧沙丘,长城依旧屹立,而他原本打算让扶苏继位的遗诏也未能送出。《史记·李斯列传》这样记载:“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秦始皇的死,来得既急又突然。天命为何如此残酷,不给他任何康复的机会?他得的究竟是什么病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描述秦始皇的外貌:“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大意就是说,秦始皇有着马鞍形的鼻子,眼睛大且眉目修长,胸部如鹰般突出,声音嘶哑如同猛兽吼叫。
从这些描述来看,秦始皇确实有着与众不同的外貌和体格,天赋异禀。少年时,他在赵国做质子时,饱受屈辱。曾一度被赵国人丢进厕所,差点被活活淹死,甚至多次遭到追杀,种种经历让年幼的秦始皇内心饱受摧残,心灵极度扭曲。
作为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皇帝之一,秦始皇有着鲜明的双重性格:一方面,他雄才大略,意志坚定,刚烈果敢,不畏艰险;另一方面,他却是刻薄寡恩、冷酷无情,心狠手辣,报复心强,甚至好大喜功。如此复杂的性格,如何影响了他一生的健康呢?
性情暴躁
秦始皇的暴躁性格,或许与他童年时期的遭遇密切相关。没有父爱的温暖,长年在他国为质,他的内心一直充满焦虑与不安。种种屈辱经历让他变得冷酷无情,心性暴躁。在征伐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屡次经历血腥厮杀,战争的惨烈让他逐渐变得狂躁不安。
此外,吕不韦与赵姬的事情,打击了秦始皇的自尊心,而嫪毐之事更是加剧了他的情绪波动。秦始皇一向刚愎自用,对这些背叛和阴谋感到极度愤怒,最终采取极端手段处置了吕不韦、嫪毐以及他的异父弟弟,令人不寒而栗。这一连串的事件,不仅使他变得更加冷酷无情,也严重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
过度自信与强势的性格,最终导致了他的健康出现严重问题。虽然在征战中,他屡屡获得成功,但过度的自信与强势也为他的身体埋下了隐患。
勤奋的皇帝
秦始皇不仅是个雄才大略的帝王,还是一个极其勤奋的工作狂。每天早起晚睡,亲自批阅沉重的竹简奏章,公务繁忙使他无暇休息。尽管战争的重担由王翦和王贲肩负,但在战略决策和政治策略方面,始终需要他亲自拍板决策。这样的工作压力和忙碌程度,不亚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最终也导致了他精神和体力的透支。
秦始皇的身体健康,正是因为这些超负荷的劳累和压力积累而变得岌岌可危。身心的极度疲惫,带来了疾病的侵袭。
焚书坑儒与遭遇刺杀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源自他与儒家思想的严重冲突。在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争论中,秦始皇坚决不容忍异见,甚至采取了极端的手段。而这次不光彩的举动,也让他在历史上蒙上了污点,名誉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此外,秦始皇一生遭遇了四次刺杀,每一次都在惊险中逃脱。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这次刺杀失败后,秦始皇的生命仍然受到了威胁。随后的刺杀事件,虽然秦始皇因练武之技躲过一劫,但这些事件的反复,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疾病的根源
有人推测秦始皇患有癫痫和支气管炎。然而,癫痫的症状似乎有所表现,但支气管炎的说法则不太可信。因为少年时他便练习武技,在遭遇刺杀时他展现出的反应速度和机敏程度,完全排除了支气管炎的可能性。
从精神压力过大到身体的逐渐衰弱,秦始皇的健康问题累积成了致命的疾病。长期的过度劳累、情绪波动、以及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最终导致了脑膜炎和冠心病,这两个疾病在二十天内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如果放到今天,秦始皇或许能得到有效的治疗,除非他患上了脑梗或心梗等急性疾病。正如俗话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病痛都源自长期的积累,等到疾病爆发时,便是瞬间难以承受的沉重。
历史上伟大的秦始皇,尽管身负重任,背负着一国的命运,但他也有常人难以言表的痛苦。历史的光辉背后,隐藏着他不为人知的隐忧和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