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不妨先点击一下“关注”,这样不仅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体验到一种不同的参与感,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1916年,那个在近代史上曾一度光辉的罪人——袁世凯,迎来了生命的尽头。作为当时中国的实际掌控者,关于他死后由谁继任的问题,成为了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
袁世凯显然早就预见到这一天的到来,因此他特意设立了一个名为“金匮石室”的秘密地方,并在里面写下了三个人名,认为这三人足以担负起继承总统之位的重任。
在袁世凯的眼中,这三个人是能够领导中国的杰出人物。那么,他们分别是谁?最后走上权力巅峰的又是谁?而当这个人执掌大权后,又会有怎样的局面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1916年6月5日的深夜,北京的街道寂静无声,唯一活跃的地方就是位于中南海的居仁堂。这个地方看似热闹非凡,进出的人络绎不绝,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来往的人脸上都带着一丝焦虑与忧虑。四个身影匆匆赶到中南海,他们分别是北洋政府的重要人物——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和张镇芳。他们此时急忙赶来,是因为接到了居仁堂的电话,得知袁世凯病危,可能即将去世,必须赶紧前来听取他的遗嘱,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继任总统的大事。
这四位北洋的重臣一接到消息,立刻赶往中南海,生怕错过了袁世凯的最后一刻。抵达后,他们迅速环顾四周,发现袁家人表情紧张,低声议论纷纷,不禁心中一紧,急忙进入了袁世凯的卧室。只见袁世凯已经奄奄一息,躺在床上,喘息困难,连发声都显得极其吃力。尽管如此,他的神智仍然保持清醒,看到四位亲信进来,便虚弱地对徐世昌说:“菊人,你来了,我已经不行了。”
作为这四人中资历最深、名望最高的徐世昌,听到袁世凯如此说,赶忙安慰道:“总统不必太焦虑,静养一段时间定能恢复。”不过,徐世昌知道此时不是说这些客套话的时候,于是他停顿片刻后,又语气沉稳地说道:“总统有些话,还是早点安排清楚比较好。”
袁世凯虽然已经虚弱,但依旧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人物,他一听便明白徐世昌话中的深意,费力地开口说道:“约法……”。当时的“约法”有两部,一部是由孙中山主持的“民元约法”,另一部则是由袁世凯亲自制定的“民三约法”。袁世凯一贯独断专行,显然不可能会按照孙中山的意愿来决定继任者,所以徐世昌等人迅速猜测,袁世凯所指的应当是“民三约法”。而此时,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适时补充道:“金匮石室”,进一步确认了他们的猜测。因为“金匮石室”正是与“民三约法”中的总统继任问题密切相关的。
根据“民三约法”规定,现任总统应该将三位候选人的名字写在“嘉禾金简”上,并将其放入“金匮石室”内,直至需要选举时才会公开。看到袁克定提到“金匮石室”,徐世昌等人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判断。翌日,袁世凯去世,按照遗嘱,徐世昌等人赶忙打开了“金匮石室”。他们拿到钥匙,进入袁世凯指定的万字廊,轻声细语地开启了那个神秘的石室,最终找到了那份写有三个人名字的“嘉禾金简”。
“嘉禾金简”是一张泥金纸,长约一尺,最中央赫然写着袁世凯亲笔书写的三个人名: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在袁世凯看来,这三人都具备统治中国的能力,而最终谁能够继承他的职位,还要看其他人如何选择。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黎元洪并不在场。黎元洪并非北洋军阀出身,而是湖北新军中的一位领袖,曾在武昌起义中担任起义军首领,且在起义成功后,迅速晋升为湖北军政府都督。虽然袁世凯曾任命黎元洪为副总统,但始终未曾完全信任他,未曾叫他来听自己的遗嘱。但根据“民三约法”的规定,副总统黎元洪必须在袁世凯去世后代理总统职务,而其代理的时间仅为三天,因此在这段期间,必须选举出新的总统。
按照“民三约法”的规定,袁世凯虽然已指定了三名候选人,但最终的选举结果仍需通过选举产生。然而,由于当时舆论极力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此如果按照“民三约法”公开选举,势必会再次激起民众的不满,增加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徐世昌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