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为何要灭了大理这个边陲小国?
前因:蒙哥即位
1251年,蒙哥继位成为大蒙古国的大汗,稳定了内政后,他开始了南北两面扩张的战略。蒙古的扩张目标包括了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部分地区,而大理国则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随着大汗蒙哥的即位,他开始部署向东亚及西亚的扩张,其中对大理的征服,成为了蒙古对外征战的重要一环。
后果:钓鱼城之战
1259年,蒙哥亲自指挥四万大军,进攻位于今云南的钓鱼城。钓鱼城的守军,在王坚和张玨的指挥下顽强抵抗,最终,蒙哥在战斗中被敌方炮火击伤,伤重不治,随即去世。钓鱼城之战不仅成为蒙古帝国史上的一场惨痛战役,也直接导致了蒙哥的死亡,影响了蒙古帝国的扩张步伐。
过程始末
一、忽必烈进攻大理
1252年,蒙哥命令其弟忽必烈率军攻打大理国。这一进攻经历了近两年的激战,最终,大理的首都——大理城被蒙古军成功攻破,国王段兴智被俘,大理国随之灭亡,领土被纳入大蒙古国版图。蒙古的这场征战,对南宋的军事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最终为蒙古灭宋奠定了基础。
此前,大理的领土覆盖了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贵州,以及部分越南和缅甸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与蒙古的领土并无直接接壤。那么,为什么蒙古要远赴大理进行征战呢?这是因为当时蒙古的核心战略目标是征服南宋。蒙古本计划先攻占四川东部,再沿长江进军南宋的两湖地区,但进展缓慢,导致蒙古转而考虑通过征服大理,利用其与吐蕃的关系,作为进攻南宋的跳板。
二、大理国不愿投降
蒙古军队通过友好的吐蕃诸部,打算通过大理国进军南宋的广西地区。成吉思汗曾提出这一战略构想,被称为“斡腹之谋”。这条进攻路线显然并不顺利,蒙哥派忽必烈亲自率军,并通过征战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他对这场战争极为重视。忽必烈在出征前特意在临洮(今甘肃定西)练兵,随后才继续南进。
蒙古军分为三路,忽必烈亲自率领中路,其他两路分别由兀良哈台和宗王抄合带领。行军过程中,忽必烈严格命令士兵不得烧杀抢掠,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民众的敌意。到达金沙江后,忽必烈派遣使者向大理国提出投降请求,但大理国王段兴智和实际权力掌控者高祥坚决拒绝。两人认为,蒙古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征服大理,而是准备通过大理进攻南宋,因此他们宁死不屈。
三、忽必烈进占大理城
高祥和段兴智杀死了忽必烈派来的使者。接着,高祥带兵进攻蒙古军,在金沙江附近一战大败。蒙古三路大军乘胜逼近大理城。忽必烈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再次派遣使者劝降。他希望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大理的兵力,以便日后共同对抗南宋。然而,段兴智和高祥依然顽固,坚决拒绝投降,决心守城到底。无奈之下,忽必烈最终下令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大理守军很快败退,高祥逃往姚州(今云南姚安北),但被蒙古军追捕并杀害。段兴智则逃至鄯阐(今昆明)。
忽必烈进占大理城后,为安抚百姓,命令士兵严禁屠杀,采取怀柔政策,迅速平息了局势。大理的各地纷纷归附,除了鄯阐等少数地方,整个大理国基本被并入蒙古版图。
四、云南被纳入蒙古国的版图
第二年,忽必烈返回北方,将剩余的征服任务交给了将领兀良哈台。兀良哈台不久后攻占善阐,俘虏段兴智,并继续进攻滇东,最终平定了云南的乌蛮三十七部,基本完成了大理国的灭亡。段兴智被送到蒙哥面前,蒙哥将大理改为郡县,实施了怀柔政策,并任命段兴智为大理总管。段兴智被释放后,感谢蒙古的宽恕,主动帮助镇压叛乱,协助蒙古平定云南地区的动荡。至此,云南正式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大理作为割据政权的历史也宣告结束。
结论
蒙古灭大理的战争,不仅仅是对一个边陲小国的征服,更是蒙古帝国扩张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这场战役为后来的东南亚征服和最终灭亡南宋奠定了基础,也为忽必烈的政治地位提升提供了重要的资本。在这场战争中,忽必烈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为他后来继承大汗之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