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成功迫使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建立了北宋。此时的中国局势已经趋于统一,因此,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开始了北宋的统一进程。然而,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考虑到北宋刚刚建立,最大的威胁并非来自南方,而是北方的辽国。赵匡胤采取了先解决南方,再向北扩展的战略,难道他不担心在平定南方时,辽国趁机南下侵袭吗?
其实,赵匡胤在制定这一战略时,已经充分考虑到辽国的因素,并认为辽国在短期内不会采取南下的行动。当时,辽国已经历了太祖耶律阿保机、太宗耶律德光、世宗耶律阮的鼎盛时期,而此时的辽国,统治者是历史上有名的“睡王”——辽穆宗耶律璟。耶律璟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本应在父亲去世后继位,但由于他年幼,且辽太宗的母亲述律太后企图立其弟耶律李胡为帝,导致朝廷发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耶律李胡并无治国之才,最终,这场宫廷斗争中,辽世宗耶律阮(耶律阿保机的长孙)顺利继位。
到了公元951年,辽世宗耶律阮在政变中去世,年已成年的耶律璟带领军队平定叛乱,最终被推举为皇帝,即辽穆宗。在位期间,耶律璟嗜酒成性,每晚都沉迷于饮酒和歌舞,醉得昏天黑地,直到第二天中午才能醒来,完全无心治理政务,因而被称为“睡王”。因此,辽国的政局在他的统治下极为动荡,叛乱此起彼伏。例如,公元960年,辽国内部就发生了两起由宗室贵族发起的反叛事件,波及面广,给国家带来巨大不安。
由于政局的不稳定,辽穆宗耶律璟不得不放弃此前常规的南伐中原政策。同时,后周世宗柴荣的北伐也让辽国不得不加强北方防线,致使辽国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向南发起进攻。公元969年,辽穆宗耶律璟在一次醉酒后被近侍所杀,继位的辽景宗耶律贤则致力于国内稳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虽然辽国政权逐渐恢复了秩序,但在对外的战略上,依然保持防守为主的方针。
即便在公元986年,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主动发动对燕云十六州的战争,辽国虽然成功击败宋军,却并未展开大规模的南进行动。辽国的首度主动进攻北宋,直到1004年才发生,这时的辽国由耶律隆绪和萧太后主政。两国通过签订澶渊之盟,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时期。
因此,从960年北宋建立至1004年辽国首次主动进攻的这44年里,辽国始终采取防守策略,这为北宋平定江南创造了宝贵的时间。而辽国之所以采取这种策略,最重要的原因是辽穆宗耶律璟时期的内乱不断和政局不稳,而辽景宗耶律贤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内部稳定中。如果北宋在这个时期面对的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统治,辽国很可能会选择南下,灭掉北宋。可以说,北宋的成功不仅源于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更得益于当时辽国的内忧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