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年,金军突袭开封,北宋徽帝、钦帝及宫中所有妃嫔、宫女,京城的皇家宗室和文武百官被一网打尽,成为宋朝历史上无法抹去的屈辱记忆。在这危急时刻,赵构登基成为新帝,但他的皇位并不安稳,他始终被金兵追逐,东逃西奔。直到1132年,绍兴二年,赵构终于在东南一带站稳了脚步。
尽管南宋领土仅为北宋的一半,且周围敌人环伺,南宋却延续了150多年,甚至在蒙古崛起后成为中华大地上最后坚守的政权。那么,南宋是如何度过这段艰难时光,最终得以生存下来的呢?
纵观中国历史,最致命的敌人往往来自内部,而非外部。大多数大一统王朝的灭亡都源于内乱。例如明朝,明末的农民起义,尤其是李自成的部队推翻了大明政权。随后建立的南明政权,不仅未能团结抗敌,甚至内部纷争不断,各个小政权之间互相斗争,结果南明很快就覆灭了。
尽管南宋建立之初局势危急,但一批忠诚的抗金将领,如韩世忠、岳飞等,团结一致,誓死抗敌,最终让南宋站稳了脚跟,延续了政权。这是因为南宋能够集中所有资源,集中财力和物力对抗外敌。举个例子,南宋的军费常年保持在4000万贯,而绍兴议和时的财政收入也只有5000万贯。如果没有上下一心,光是这庞大的军费支出就足以压垮南宋。
在与蒙古的战斗中,虽然蒙古骑兵战力强大,但南宋唯一需要应对的强敌就是蒙古,而此时南宋的经济已经相对发达,财政状况也十分富裕。凭借强大的财政实力,南宋能够动员全国资源进行长期抗战,而蒙古经济较为贫弱,无法支撑长期消耗战,一旦陷入持久战,它们很快就会因为资源枯竭而撤退。
自从幽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瑭献给大辽后,中原王朝便失去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南下的天然屏障。北宋的步兵无法与辽阔平原上的女真骑兵抗衡,常常处于劣势,根本无法抵挡骑兵的猛烈冲击。加之开封周围缺乏天然屏障,一旦敌军骑兵南下,便容易暴露在重兵包围之中。
然而,南宋的京城临安依托长江这条天然屏障,又有淮河作为缓冲区。要想攻破南宋,必须具备强大的水军。在这方面,完颜亮曾因未能有效克服南宋的水军而遭遇惨败,深刻体验到了这一困难。
蒙古军队在攻南宋时,分三路而行。东路遭遇了长江的天然防线,而中路则通过狭窄曲折的襄樊地区进攻,尽管适宜渡江,但南宋在此处已经布下重兵防线,有效抵挡了蒙古军队的推进。而西路四川地区本身山川重叠,加上撒华南防线的建设,蒙古军根本不可能攻克,最终大汗蒙哥死于钓鱼城之下,证明了这一区域的防守几乎不可逾越。
进入宋朝时期,南方逐渐成为经济的中心,尽管南宋地处偏安一隅,但它掌握着北宋最富饶的地区。适宜的气候促进了农业丰收,发达的手工业和商品贸易也使得南宋经济十分繁荣。在宋代完备的商税体系下,税收收入远超敌国,这为南宋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持,使得其能够通过财政调配巨额资金,用于修建防线,并维持长期的战争消耗。而农业的丰收又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资支持,保证了南宋的稳定。
综上所述,尽管南宋的领土较小,但相较于北宋,它也避开了许多北宋时期的劣势,并且在南明时期没有内斗和党争。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金兵,而南方经济的繁荣为南宋提供了坚强的军事后勤保障。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南宋得以维持长达152年的政权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