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曹彰是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二子,他的亲大哥曹丕是曹操的嫡长子,而曹植则是曹彰的弟弟。根据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继承曹操遗产的应当是曹丕。然而,曹彰从未有意挑战这一安排。
一、曹丕继位的合法性
1. 曹丕具备继位的能力和资格。曹丕自幼聪慧,曹操也非常注重他的教育,倾尽全力培养他的才干。曹操不仅让他学习文艺,还加强了他在军事上的训练。从6岁开始,曹操便亲自教授他射箭,8岁时教他骑马,到了10岁,曹丕已经跟随父亲参加战场,耳濡目染地接触了军事指挥。他在文化方面也不输人,每天朗读诗文,学习五经四书以及史书诸子百家,培养了多方面的才能。曹操对他的教导严格且全面,培养方式与后来的明朝朱元璋对朱标的教养相似。
建安二年(197年),年仅10岁的曹丕随曹操南征,参与与张绣的战争。张绣原本投降曹操,后因曹操抢夺其婶母而反叛。曹丕在战乱中机智逃脱,成功保存了生命。在曹操的25个儿子中,他曾看重的储嗣人选包括曹昂、曹冲、曹丕和曹植。曹操最宠爱曹昂与曹冲,但曹昂战死,曹冲在年仅13岁时去世,这让曹丕的继位之路愈发明朗。曹操在痛失曹冲之后,曾含泪对曹丕说:“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曹丕也常自述:“若曹冲在世,我恐怕无缘继承。”曹操的心意愈加明显,曹丕的继位地位也得到了认可。
2. 曹丕继位的神授性。关于曹丕继位的合法性,曾流传一则关于他出生的祥瑞传闻。在他出生的谯县上空,曾有一层如车盖般的青云环绕,整整一天未曾散去。人们认为这是天命显现,预示着曹丕将来非凡。这种迷信的社会风气,使得曹丕的继位被看作是天意使然,深得百姓的认可。
在曹丕继位之前,他也在政治上逐步展现出才能。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逐渐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基础。到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成为了魏国的世子,继位的时机愈加成熟。
二、曹彰本人不曾有反叛之心
曹彰与曹丕年纪相差两岁,按照传统的长幼秩序,曹彰显然没有继位的可能。曹彰不仅从未有过反叛的打算,而且他自己也并不在意这一位置。曹彰年少时,武艺超群,20岁之前就能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显示出非凡的体魄与勇气。他虽然有着过人的武力,但却缺乏文才,且性格豪爽直率,崇拜的偶像是卫青和霍去病,都是以武力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
曹操曾问过曹彰:“长大后想做什么?”曹彰回答说:“做将军。”这份回应显示了他并不心系王位。曹操笑着鼓励道:“做将军能干什么?”曹彰答道:“披甲持刀,身先士卒,遇到危险毫不退缩,功勋就该奖励,错误就该惩罚。”曹操听后,笑着称赞他。这一段对话也可以看出曹彰的心志并不在继承父业上。
曹彰的言行和思想,更多集中于军事与将领之路,他从来没有表现出对权位的渴望。而且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曹彰深知自己与哥哥曹丕相比,不具备继位的条件。曹操也对他有过提醒,特别是在曹彰领兵征讨北方乌桓之际,曹操明确告诫他要牢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做出越权的举动。
在北征过程中,曹彰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以少胜多,成功指挥一千步兵战胜敌人数千骑兵,展现了出色的作战能力。在曹彰成功归来后,曹丕亲自教他如何在父亲面前表现得谦逊低调,给父亲留下好印象。
曹丕的教导也证明了他信任并宠爱这个弟弟。他知道曹彰并非一个善于权谋的角色,相反,他的心思全在如何为国家争取更多的胜利上。
三、曹彰忠孝谨慎,反叛曹丕违背父亲意愿
曹彰对父亲的忠诚与孝顺是有目共睹的。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命曹彰前去与蜀军作战,曹彰夜以继日地赶往目的地,但最终错过了战斗。曹彰对于未能参战并没有抱怨,展现出作为子孙的责任感和孝道。在父亲临终时,他的举动依然表明,曹彰从未心生反叛之念,反倒是深知父亲的意愿,应当支持曹丕继位。
四、曹彰缺乏反叛条件
即使曹彰有所图谋,他也并不具备反叛的条件。曹操临终前,将曹彰任命为越骑将军,留下他守卫长安。然而,曹彰所掌握的兵力远不足以挑战曹丕的统治。此外,曹操的突然去世使得曹彰根本无机会反叛。更重要的是,曹丕不仅有充足的支持和力量,而且继位名正言顺,拥有庞大的支持基础,曹彰若动任何非分之想,无异于自寻死路。
曹丕继位后,曹彰仍受其宠遇。他因在北伐中有功,获得了丰厚的封赏和土地,这进一步巩固了他与曹丕的关系。
总结
曹彰的性格豪放,武艺过人,却缺乏文才和权谋。在整个三国历史的权力斗争中,曹彰从未表现出争夺皇位的欲望。他与曹丕的关系和睦,且自己也缺乏足够的政治与军事力量去挑战曹丕。曹彰若有反叛之心,早已在历史中留下痕迹。然而,他与曹丕的关系,以及他缺乏反叛条件,使得这一想法根本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