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而权力则能让人失去理智。安禄山,这位将大唐盛世推入深渊的叛贼,为了权力,竟然毫不羞愧地将比自己小16岁的杨贵妃认作干妈。这种差距极大的辈分并未让他感到尴尬,反而他恭敬有加,规规矩矩地称杨贵妃为“干妈”,态度既孝顺又热情。
唐朝为了防范边疆的异族入侵,设立了许多节度使来守卫边疆。这些节度使拥有极大的权力,既掌握军事力量,又负责地方行政和财政。由于他们集中了如此多的权力,一旦他们反叛,朝廷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皇帝必须竭力与这些节度使建立亲密关系,以确保他们的忠诚。安禄山正是这样一位拥有巨大权力的人,唐玄宗深信不疑,甚至在安禄山开始反叛,占领了多个城市后,唐玄宗仍然不愿相信,直到事态进一步发展,他才有所觉察。
唐玄宗早年以政治手段著称,宫廷内的权力斗争他驾轻就熟。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渐显糊涂。他不仅与亲儿子争夺女人,还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封为贵妃,宠爱有加。杨玉环虽然是宠妃,但她在朝廷中的地位并非只是“花瓶”,她在唐玄宗与安禄山的互动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笼络安禄山,唐玄宗想到了让他认一个干妈,以此建立起与皇室的亲密关系,增强安禄山的归属感。于是,唐玄宗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杨贵妃。虽然这种安排听起来荒唐,但古人对于辈分的重视超过了年龄,杨贵妃接受了这个提议,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安禄山对此十分高兴,认为贵妃认他为干妈,自己也得到了“干爹”的身份,既提升了地位,又能在某种程度上牵制唐玄宗。
双方商定后,按照传统仪式举行了认亲仪式,最具仪式感的便是“洗三礼”。而为安禄山洗澡的,当然就是杨贵妃。想象一下,一位30多岁的贵妃亲自为一位快50岁的臣子洗澡,洗完后她将安禄山像婴儿一样包裹起来,还抬上轿子在宫中游行,向所有人宣告安禄山从此成为了皇帝和贵妃的“儿子”。这种荒唐的举动,杨贵妃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做得尽善尽美,唐玄宗对此非常满意,并感激贵妃的体贴和贤良。
看到安禄山如此顺从,唐玄宗更加信任他,认为他真心臣服。每次安禄山进京面见唐玄宗时,总是恭敬小心,恭敬有加。安禄山显然是一个擅长忍耐和伪装的人,表面上他对杨贵妃这样的认亲表示尊敬,但内心却并不认同这一行为,甚至觉得这是一种侮辱。然而,他必须忍耐,因为他早已在暗中筹划,等待适当的时机发动叛乱。
到了755年,安禄山终于准备充分,联合了同样势力强大的史思明,开始向都城发起进攻,借口是讨伐国舅杨国忠。此时,杨贵妃的身份不过是一个毫无实权的“花瓶”罢了。安禄山当时掌控了三个节度使之位,集结了15万精兵,从范阳出发。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百姓纷纷恐慌。自李世民建立的唐朝盛世以来,国内极少发生大规模的动乱,安禄山的起义让整个朝廷措手不及。河北很快沦陷,当地官员要么投降保命,要么拼死反抗,但大多数都未能幸免于难。
安禄山显现出他的狠辣手段,完全没有当初认亲时的姿态。他不再需要唐朝的“干爹干妈”,他要的是整个唐朝的政权,那才是他的最终目标。尽管杨国忠早已警告唐玄宗,安禄山有反叛之心,唐玄宗却依旧不愿相信,认为这是朝中权臣排挤安禄山的手段,因而未加理会。直到安禄山的军队逼近长安,唐玄宗才匆忙派遣军队准备抵抗。由于准备不足,加之唐玄宗急于平叛,局势没有得到有效评估,最后他在催促战斗时错误判断,导致几位重要将领被冤杀。结果,洛阳和长安都相继沦陷。
唐玄宗仓皇出逃,禁军士兵愤怒要求处决杨贵妃,认为她的兄弟杨国忠才是造成安禄山叛乱的罪魁祸首。毕竟,杨贵妃当初举办的洗三礼、认安禄山为干儿子的事情,正是为安禄山的反叛埋下了伏笔。无奈,杨贵妃最终只能为唐玄宗的失误承担责任,以一条白绫结束了她如花似玉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