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司马懿所拥有的三千死士,主要来源于关陇旧部以及禁军的选拔,另外还包括一些身份较为低微的普通百姓。死士与普通的家兵或私兵有很大的区别。家兵和私兵一般对主人忠诚,但他们的忠诚并不意味着可以违反封建王朝的法律。而死士则是绝对忠诚于其雇主的,他们的忠诚度极高,甚至超过了普通士兵。正如程善之所说:“万金买死士,一散无复还”,一旦收买了死士,他们就会为主人生死不渝。然而,在汉朝以后,法律规定私养死士属于死罪,如果雇主想要养死士,也只能偷偷进行。对于一个豪族而言,像司马懿养的三千死士,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为了保持隐蔽性,这些死士的训练又不能集中统一,若让一个低级武官长时间分头训练三十个死士,至少需要再雇佣一百个低级武官,这样的花费非常高。即使司马懿家族的俸禄很高,在收养这些死士时,依旧需要兼顾高效的战斗力和节省资金这两个原则。
司马懿选择从关陇旧部与禁军中寻找那些高度忠诚且能依靠的人,很多人有着长期在边防的经验,或是曾接受过为保卫宫城安全而严苛训练的禁军军官。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训练成本,也使得集中训练的时间和频次能够大大降低,避免了泄露信息的风险。另一方面,收养死士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通常通过恩义、金钱投入、以及承诺封官赐爵来获得这些人的效忠。司马懿在收养死士时,通常会长期给予他们特殊待遇,或者帮助他们摆脱重大困境,这种方式对他们的忠诚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公元243年,曹爽为了削弱司马懿在关陇战区的影响力,决定让夏侯尚接替赵俨担任征西将军镇守关中。此时,尽管司马懿的实际权力已经被架空,但他仍然名义上担任着录尚书事与太傅一职,依然掌握一定的官员升迁任免权,因此曹爽选择让司马师接替了夏侯尚留下的中护军职位,而曹爽则将更多的禁军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曹羲,和其他几位亲信。曹爽认为自己已经控制了宫廷大部分禁军的职权,对于司马师掌握一小部分禁军职权并不在意。
司马师借助自己担任中护军的职务,便能方便地在选拔武官时,通过个人的影响力暗中拉拢对自己忠诚的人。在此之前,蒋济曾在禁军系统中担任过长达十年的中护军、护军将军等职,而夏侯尚接替他后,也曾在选拔武官时接受过贿赂。然而,司马师上任后,采用了较为公正的选拔方式,“为选用之法,举无越功,吏无私焉”,这种相对公平的选人方式有助于拉拢人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师并不太在乎选拔官员的个人品德,而更注重其实际才能。例如,司马师推荐了石苞担任中护军司马(即副手),尽管石苞在个人品行上有所欠缺,且司马懿曾对此表示不满,但司马师解释称石苞虽然品行不端,但具备实用的才华,能够协助自己成就大事,因此司马懿最终接受了他的推荐。
石苞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也未曾立下赫赫战功。事实上,在曹爽集团独霸人才举荐的情况下,像石苞这样出身较为普通的人是难以进入仕途的高层的,正是依靠司马师的推荐,石苞才有机会实现升迁。通过司马师的举荐,他得以稳步上升,并与司马家族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关系,形成了较高的忠诚度。因此,石苞能为司马家族效力,并暗中为其选拔死士也并不令人意外。
公元238年末,曹叡病重,司马懿和曹爽一同担任辅政大臣,直到公元247年,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最终在下风的司马懿选择以“称疾不与政事”的方式回避了政事,尽管权力已经暂时落空,但司马懿依然享有俸禄,并作为曹魏的元老和名臣,依然保有极高的威望,仍有复出的可能。同时,司马懿继续提供资金来养死士,保障死士的忠诚。加之,司马懿的族弟司马尚担任尚书,司马师与司马昭两人依旧活跃在朝廷中,这种名望与利益的双重保障,使得这些死士的忠诚度得到了保证。
这些死士与雇主之间,实际上是通过签订生死合约的形式建立了深度的绑定。一旦成为死士,他们便深知,只有在雇主支持自己的条件下,他们才能生存,而一旦雇主失势,朝廷为了彻底消除潜在威胁,必然会对死士进行清除。因此,这些死士从最初的训练开始便注定了与雇主的命运紧紧相连,生死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