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司马懿被大败,蜀军正处于有利的位置。然而,就在一切似乎朝着胜利前进时,蜀军的粮食运输突然出现了严重问题。负责物资运输的李严传来了刘禅的圣旨,要求诸葛亮撤兵,“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三国志·李严传》)。这突如其来的命令让诸葛亮感到非常困惑,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诸葛亮的心情显然不太好。毕竟,这次北伐他已经准备了整整三年。作为一位精细的丞相,诸葛亮对蜀中粮草的储备了如指掌,特别是在后勤供应上,他更是采取了木牛来运输粮草,保证了运输线的稳定。加上在陇右一带屡战屡胜,成功收获了大量小麦,甚至让魏军不敢与之正面交战,蜀军在战场上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接下来,蜀军原本计划联合少数民族,逐步收复魏军在凉州的驻点,将其变为自己的领土。这个时机难得,若此时撤兵,无疑是将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实在可惜。
然而,诸葛亮此时无法不听从命令撤退。一方面,蜀军十万大军的供给依赖于李严的粮草运输,若运输线中断,军队的粮食供给会断顿,撤退成了唯一的选择。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李严派狐忠等人送来的不仅仅是通知,而是正式的“喻指”,即刘禅的命令,诸葛亮作为丞相,必须尊奉皇帝的意旨。“亮承以退军”(《三国志·李严传》),这意味着诸葛亮必须按照刘禅的命令,率军撤退。
既然如此,最紧迫的任务不是讨论为何撤军,而是如何在魏军的重重追击下成功撤回。为此,诸葛亮立即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第一步,指挥蜀军有序退向祁山重新集结;第二步,全军分批通过木门撤回汉中,并指定魏延亲自断后,在木门设伏,以迎击可能追击的魏军。
追击蜀军的魏军由张郃率领。张郃本并不想追击,他曾对司马懿提出:“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三国志·张郃传》),即认为蜀军已撤退,战略目标已达,追击毫无意义。但司马懿坚持要张郃去追,张郃无奈只得领命前行。许多人对此认为,司马懿的要求可能另有深意,意图借此机会打击张郃,以便为自己日后的篡位铺路。然而,这种解释未免有些牵强,毕竟,不能仅凭司马懿后来的行为推断他当时的意图。此时的司马懿,经过一系列失败,情绪已然不稳定,他坚持让张郃追击的根本原因,可能仅仅是想要向上级交待——毕竟,带着大军出征,若没有什么战果回去,怎么向曹睿交代?因此,必须要有所作为,哪怕是追击蜀军,斩杀几个敌军将领,也好交待。
然而,张郃最终未能完成司马懿的命令,他在木门与蜀军交战时,遭到蜀军连弩的射击,一箭射中右膝,不久后便死于伤口。“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合右膝,薨”(《三国志·张郃传》)。这位魏国的五子良将,就这样在蜀军的弩箭下不明不白地倒下了。这是魏国历年来在对蜀作战中阵亡的最高级军事将领,夏侯渊虽死于征西将军之职,但与张郃相比,职级略逊一筹,张郃的死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损失。
本来,司马懿可能以为自己能从这次追击中获得一些小的胜利,但最终得到的却是张郃的死亡。值得一提的是,《晋书》上曾写道:“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晋书·宣帝纪》)。这其中,“追击”是事实, “破之”则是虚构的,“俘斩万计”更是无稽之谈,可能是为了掩盖某些真相。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万计”的斩首,极有可能并非指敌军将领,而是无辜的百姓。
这篇文章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