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47年十一月壬午日,北京皇城内一片火光冲天。然而,火灾的起点并不在紫禁城内,而是在宫城北面的大高玄殿,距离紫禁城不远。大高玄殿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是一座为遵奉三清而修建的皇家道观,而修建者正是以迷信道教而闻名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那一年,嘉靖帝在十一月初一携方皇后及宫女们前往大高玄殿进行祭奠焚香祈祷,举行了一连五天的仪式。到了壬午日那天的夜里,众人因长时间的仪式已感到疲倦,期间一位道士因焚香不慎引发了火灾,烈焰迅速从大高玄殿蔓延至附近的偏殿。嘉靖帝第一时间被侍卫救出,并迅速带着其他人前往露台祈祷,但此时方皇后的住所已被火焰包围,命悬一线。随行的宦官恳请皇帝下令营救方皇后,可是,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嘉靖帝却做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他冷漠地不予理睬,任凭火焰吞噬方皇后的住所,冷酷无情的举动令人震惊。此刻,嘉靖帝的脸上浮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表情。
困在火中的方皇后与随行的宫女们已无路可逃,她们在最后时刻的绝望神情无人得见。火灾最终夺走了大明帝国皇后的生命,而她正是嘉靖帝的第三任皇后,结局与前两位皇后一样悲惨。事后,嘉靖帝回忆起六年前的一次险境,那次方皇后曾在危难时救过他的性命,于是他对她生出了几分愧疚之情。于是,嘉靖帝命令礼部为方皇后举行隆重的治丧仪式,按原配皇后的礼节对她进行祭奠。从那时起,嘉靖帝再也没有册立过新的皇后,也再没有回到曾给他带来无数噩梦的乾清宫。这一切的悲剧,源自于嘉靖二十一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宫变。那么,究竟那场宫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现今,故宫中许多宫殿中,乾清宫是游客最多的地方之一。在明代,乾清宫是皇帝常居之所,而坤宁宫则是皇后的寝宫,“乾清”“坤宁”寓意天下清平,大地安宁。然而,在嘉靖时期,这两座宫殿却成了许多不幸的源头。三任皇后都不得善终,而嘉靖帝本人也险些丧命于此,乾清宫和坤宁宫被认为是多事之地,因而成为了皇帝与皇后命运的象征。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深夜,趁着嘉靖帝熟睡之际,十几名宫女悄悄摸到御床旁,用花绳企图将其勒死。宫女们的阴谋震惊了紫禁城,这一事件被史称为“壬寅宫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宫女企图谋杀皇帝的事件,涉及人物不仅包括皇帝和后宫的妃嫔,连普通宫女也未能幸免。这场宫变的幕后,牵涉到嘉靖帝、方皇后、端妃曹氏、宁嫔王氏以及宫女杨金英等十六人。嘉靖帝朱厚熜是明朝的第十一任皇帝,继位前他是兴献王的儿子,他的家族在道教盛行的地区影响深远,这对他一生的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
嘉靖帝继位后,曾一度居住在文华殿,而非已经毁坏的乾清宫,因为乾清宫在正德九年大火中被毁,重建进展缓慢。嘉靖帝还大量修建道教设施,尽管大臣们反对他过度迷信道教,他依旧坚持自己的信仰。嘉靖帝不仅信奉道教,而且对自己的父母极为孝顺,但对后宫的妻妾却冷漠无情,导致了后宫内众多的不满和纠纷。
嘉靖帝的后宫风波不断,三任皇后都遭遇悲剧。第一任皇后陈氏因流产而早逝,第二任皇后张氏则被卷入了皇帝与张太后的权力斗争中,最终被废除并幽禁在冷宫,最终死于孤苦。第三任皇后方氏最初只是妃嫔,但她凭借聪慧和能干,很快成为了皇后。尽管方皇后治理后宫有条不紊,并且深得嘉靖帝的信任,但很快嘉靖帝的宠爱转移到了温柔美丽的端妃曹氏身上。曹氏不仅生下了皇长女和次女,还迅速俘获了皇帝的心。
这时,方皇后与曹妃的关系变得紧张,宫内矛盾加剧。而另一位妃嫔王宁嫔的介入则引发了后宫的剧变。王宁嫔性格刚烈且心怀怨恨,她与宫女们密谋谋杀嘉靖帝。在1542年10月21日深夜,宫女们借机实施刺杀,试图通过花绳将嘉靖帝勒死。尽管由于失误,未能立即成功,但此事的发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嘉靖帝的长生之路和道教信仰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长期服用各种道教丹药,包括用少女月经、童男童女的尿液等制作所谓的“先天丹铅”等药物。宫女们被强迫提供药引,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宫女生病并遭受暴力对待,皇帝的暴躁脾气也加剧了他们的痛苦。
壬寅宫变的背后,是对嘉靖帝不满的宫女们的反抗,最终,这场惊心动魄的宫变导致了后宫的风波不断。方皇后不仅为个人的利益铲除了曹妃,还最终因嘉靖帝的冷漠遭遇了悲剧,死于大火。之后,嘉靖帝的追求长生之路愈加沉迷,而大明帝国再也没有母仪天下的皇后。史人对宫女们的同情则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诗篇中。